官渡之战前夕,张绣为何归降曹操,而不是袁绍呢?

2020-11-27 22:34:25 作者: 官渡之战前夕

东汉末年,在黄巾起义被平定之后,东汉朝廷也失去了对各地的掌控。而这,自然导致了群雄割据的局面了。当时的割据势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绍、河内的张杨、兖豫的曹操、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幽州的公孙瓒、南阳的张绣等。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壮大起来。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县,自始挟天子以令诸侯(“奉天子而征四方”),威势大增。他先后击败吕布、袁术,占据了兖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隶。

与此相对应的是,建安四年(199年),袁绍最终战胜公孙瓒,据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尽有河北之地,意欲南向以争天下。因此,在公元200年,袁绍和曹操两大势力正式爆发了官渡之战。对于官渡之战的走向,自然会对周边的诸侯造成直接的影响。因此,就江东孙策来说,准备从背后偷袭许昌(结果在出发前夕被刺杀),而荆州牧刘表则和袁绍结盟。至于本文所要说的张绣,则在官渡之战前夕归降曹操。那么,问题来了,官渡之战前夕,张绣为何归降曹操,而不是袁绍呢?

首先,对于张绣来说,确实有投靠袁绍的理由。在官渡之战爆发前,袁绍的整体实力,无疑是远远强于曹操的。彼时,袁绍坐拥幽州、青州、并州、冀州这四州之地。其中,仅仅是冀州之地,就是民殷人盛,兵粮优足,带甲之士不下于10万。在官渡之战中,袁绍一方投入了10万精兵,而曹操则只有3万兵马。所以,在官渡之战结束之前,大部分人都看好袁绍战胜曹操。更为关键的是,张绣还和曹操之间存在不共戴天之仇。建安二年(197年),曹操南征,部队到达淯水,张绣率众投降。曹操纳了张济的遗孀邹夫人,张绣因此怀恨曹操。曹操听说张绣不高兴,就秘密准备杀掉张绣。

结果计划泄漏,张绣偷袭曹操,曹操战败,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被杀,猛将典韦战死。因此,从情感上来讲,曹操对于张绣这位诸侯,肯定是意欲除之而后快。如果不是袁绍这一强敌,曹操一定会和张绣死磕到底的。所以,相对于曹操,袁绍更应该是张绣归降的对象。不过,张绣还是在贾诩这位谋士的建议,归降了曹操,并且在官渡之战中,张绣更是全力支持曹操,甚至还立下了战功。

对此,在笔者看来,张绣之所以归降曹操,而不是袁绍,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是袁绍不具备的优势。《三国志·袁绍传》中记载:沮授说绍曰:“且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官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在公元196年,曹操迎奉汉献帝刘协之前,沮授就劝说袁绍去迎奉汉献帝刘协,从而获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效果。东汉末年,虽然汉室衰微,但是,因为汉朝数百年的历史,导致很多士人和百姓,都还是忠于汉室的,比如刘备麾下的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等人,都是忠于汉室的。

因此,董卓篡夺东汉朝廷的大权,甚至废立皇帝,自然导致了天下诸侯的讨伐。至于在公元197年僭越称帝的袁术,更是众叛亲离,成为众矢之的,最终被曹操消灭。凡此种种,都说明汉献帝刘协还是具有一定号召力的,也即东汉朝廷在天下还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因此,对于张绣来说,既可以说是归降曹操,也可以说是弃暗投明,跟随东汉朝廷,从而为汉献帝刘协效力。换而言之,张绣归降曹操,是名正言顺的选择,

另一方面,建安四年(199年),袁绍遣人招降张绣,并与贾诩结好。张绣准备同意,贾诩却当着张绣的面回绝了袁绍的来使,准确地指出袁绍不能容人,而投降曹操有三点优势。除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外,贾诩还表示曹操兵力较弱,更愿意拉拢盟友;曹操志向远大,一定能够不计前嫌。张绣听从贾诩的建议,率众归顺曹操。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