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检对魏忠贤知己知彼故能轻松将其除掉,但其并未能除尽阉党

2020-11-29 16:04:55 作者: 朱由检对魏忠

宦官为害之巨,论者常称汉、唐, 然而 以明代来说,也可算得是一个很够一提的朝代。明代的宦官没有东汉之末和晚唐时期那些宦官的势焰之大,从没有像汉、唐的宦官那样,把天子的立、废、生、死都操之于手。明代的宦官之所以异于先前各代的是,他们的用事最久,握有的朝权极为深广。以历时而言,明代自永乐以来,宦官便见得势,从此直到明思宗缢死在煤山,二百多年来,几乎每朝都会有一些像王振、汪直、刘瑾那样的权倾人主的大珰,而且愈演愈厉。

到了明末天启年间,大珰魏忠贤当权,数年之间,已经做到了人称九千岁,生柯遍天下,真是几乎已有了“并帝”的位分。然而话虽如此,魏忠贤无论想干些什么,仍得要奏明在位的明熹宗天启帝。他想杀害什么人,也是总要百般设计,总要骗得明熹宗认可才敢放手去干。所以当熹宗在时,魏忠贤简直是手握王权,口含天宪,实际上似已与当朝天子无异,但一旦熹宗驾崩,他又成了个虚弱无依,难于自立的人。

熹宗将驾崩之际,魏忠贤原想阻住召回在外的信王,使他不能继位。魏忠贤且还多次与拜在他门下的崔呈秀计议,想要篡夺皇位。但因循久之,终于没敢动手。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年仅十八岁的信王朱由检奉召入京,并受遗命得登帝位。那时魏忠贤的党羽还仍充满朝中,魏忠贤不但掌管着缉事捕人的东厂,在宫中还有数以千计的习武的太监。

继位的朱由检不过是个才即位的藩王,立足未稳,根基未定,和魏忠贤相比,表面上似乎强弱之势相去甚远。但朱由检以引而不发,坐待其变为主,和魏忠贤暗斗了三个多月,垮下来的不是朱由检,却是失去了依仗的魏忠贤。到天启七年(1627年)十一月,魏忠贤已被发往凤阳安置,在路上又因接到逮治的后命,使在途中自缢而亡了。

有帝势可依靠时,势焰可以黛天;失去帝势时,却又虚弱至此,就在当时也很出乎人们的预料。所以如此,实自有故,这是由于明代自废去宰相制后,建立起来的时,却又虚弱至此,就在当时也很出乎人们的预料。

所以如此,实自有故,这是由于明代自废去宰相制后,建立起来的是个政由六部,军隶五军都督府的,事权分散,彼此相互牵制的政治机构,一切大权统由皇帝一人来掌握。但因结构松散,牵制太多,即是公认其有调动一切的权力的皇帝,在明代中期以后,遇着大事,调动起来也还很见吃力。

其他的人,若想一时之间便能把所有事权都能掌握在手,调动自如,就更难了。明代的大珰虽有很多,但都只能弄权于一时,并且没有一个能具有废帝、立帝全可由己的威势,主要的原因便在这里。

朱由检何以迅速平定阉祸

在天启年间,朱由检一直住在官里,对于官中之事,耳闻目睹,知之甚悉,特别对于魏忠贤的诸般罪恶,更是全很清楚。他出居信邸为时虽短,但也接触到了一些外间的情况,也了解到了,魏忠贤的党羽虽多,声势虽大,但因他作恶多端,民怨很大,又成了他的极端虚弱之处。有了这些经历和认识,朱由检对于魏忠贤已处在知己知彼的有利地位,所以在他即位为帝以后,可以不慌不忙,从容不迫地便斗倒了魏忠贤及其同伙。

熹宗的突然驾崩,对于魏忠贤和他的那些义子干儿们来说,真是个意想不到的,难以承受的打击。在那时,他们一伙的声势和力量虽然已经很强大,但是,他们还是不能不打着熹宗的旗号才可以到处横行。至于篡居帝位,他们从上到下,简直连想也没有想过。不过熹宗这突然一驾崩,魏忠贤感到了他的处境为难,倒也兴起了一片篡夺天下的心,他在熹宗才一驾崩,便把崔呈秀召到他那里,二人屏众密谈了很长的时间。筹算的结果是,自觉力量还很不足,所以便没有再提这件事。

朱由检

朱由检面对着魏忠贤及其党羽,在行动上非常审慎,他最初先是用不露声色,静以观变的办法,来静观他们那一伙人的变化,只在他们显出些不稳定的状态时,才微示以声色,以增重那些人们的不安。这种“引而不发,跃如也”的势态,让那些猜疑不定的人更显得动摇,终于使他们之中的杨维垣最先试着以奏论崔呈秀,来探探路子。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