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纳兰性德。
近些年随着清宫剧的热播,纳兰性德这位清朝最有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形象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荧幕上。然而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并不是纳兰性德丰神俊朗的形象,而是他那一首首哀婉缠绵,读起来清新隽永,却又让人柔肠百转的诗词。在《如懿传》中,舒妃对皇帝说她最喜欢纳兰的《采桑子》中那句:“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文章开头那句诗更富有纳兰性德对人生的感悟,这种感悟是多方面的,只有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才能感悟到的真情实感。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纳兰性德短暂的一生,探索他生命中的那些遗憾。
纳兰性德姓叶赫那拉氏,是满洲正黄旗人,正黄旗属于皇帝亲自统领的上三旗之一,其地位贵不可言。纳兰性德的父亲是帮助康熙皇帝撤三藩、收台湾的当朝重臣纳兰明珠,母亲是顺治皇帝十三叔英亲王阿济格的女儿,他曾祖父的妹妹孟古格格还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生母,所以纳兰性德是叶赫那拉氏与爱新觉罗氏的后代,有着高贵的皇家血统。在这样地位崇高的家族中长大,却并没有滋长纳兰性德纨绔子弟的习气,他自幼就喜欢读书习武,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文武双全才。
纳兰性德十七岁就进入国子监,十八岁参加乡试考中举人,十九岁考中进士,一路顺利地通过了殿试成为进士。他爱好广泛,在天文历法、地理、音乐、佛教、文学方面都有所研究,还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编成了《渌水亭杂识》一书,可见他兴趣的广泛和知识的广博。纳兰性德因为文武双全,再加上与皇室的关系,被康熙皇帝留在身边做了一等侍卫,康熙皇帝对他恩宠有加,每逢出席重大场合纳兰性德必定陪伴在侧。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出身高贵、仕途顺畅的人,后半生竟然都在凄苦中度过,年仅三十岁就与世长辞。
不知道平常人对于在皇帝身边做侍卫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但是对于纳兰性德来说,那一定不是一件快乐的事。“伴君如伴虎”这个道理人人都懂,可是仍然有那么多人前赴后继“与虎为伴”,因为这只“老虎”对听话的人不会露出爪牙,还会给他荣华富贵。纳兰性德从十七岁进入国子监,到后来走到康熙皇帝身边成为侍卫,他顺利的人生之路在别人眼中无疑是一座高峰,永远遥不可及,但这却不是纳兰性德想要的人生,他也不想像别人一样守在“老虎”身边。
纵观古代那些官场上的诗人,哪一个真的愿意进入仕途,谁不想安静地活在逍遥自在的世界里呢?只是因为皇帝的一纸诏书,他们就要与自己的理想渐行渐远,从此在黑暗的官场上摸爬滚打。清朝的封建前所未有,乾隆皇帝曾经说过:“自我的祖父和我的父亲以来,国家大事都由皇帝一人决断,臣子照做就是”。我们似乎可以体会到纳兰性德的痛苦,他本来饱读诗书且文武双全,世间所有他能学到的才艺他都略知一二,然而他却始终只能是一个侍卫,整天跟随皇帝左右。皇帝高兴时可以像施舍乞丐一样给他黄金百两,也可以命令他当场作诗一首,这种束缚与最初读书时的理想早就背道而驰。
人生如果能够回到当初快乐的时光,纳兰性德也许不会选择让自己变得如此优秀。他或许只会做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读书人,这样就不会有人去提拔他,把他带入官场。做一个普通人,每天寄情于山水之间,那才是快乐和自由。不知纳兰性德在皇帝身边时,是否也会想起自己的父亲在官场上左右逢源,对皇帝卑躬屈膝,对大臣们虚与委蛇,这样唯唯诺诺的人生究竟意义何在?如果人生能够回到当初,也就不会有后来那句“何事秋风悲画扇”了。
纳兰性德,字容若,可是他的性格却不像他的名字那样,他容不下皇帝束缚他对自由的向往,也不能容忍像父亲一样在官场上漂泊,去做一个看似树大根深,但始终都是一个没有根的浮萍,永远没有一个可以真正停泊下来休息的港湾。从纳兰性德大部分诗词风格来看,他十分厌恶社交,骨子里是像嵇康、阮籍、山涛那样放浪形骸的人,本性高洁而孤傲,哪怕是让他上阵杀敌,也比在官场上追名逐利要好得多。理想与现实的纠葛,灵魂与世俗的牵绊,让他感到痛苦,想要回到人生开始时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