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归晋之谜:曹操一生无法攻克江东,司马懿后人缘何轻易办到?

2020-11-30 16:08:42 作者: 三国归晋之谜

文:幽谷(作者原创授权)

公元263年,魏灭蜀,三国这个历史插曲终于即将终了。随着司马炎夺取了曹魏的政权称帝,晋伐吴完成国家统一,就成为大势所趋。那么,此时的东吴政权是一个什么情况呢?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东吴政权的建立。

东吴政权的两任创立者孙坚和孙策都英年早逝,年仅18岁的孙权接手的是一个“业非积德之基,邦无磐石之固”的外来政策,他面临年幼、势孤、内忧、外困的窘境。易中天教授评价为“孙氏入吴,基础不牢。老大一死,地动山摇”。当时的东吴有三股政治势力:掌握武装力量的淮泗集团,掌握笔杆子的流亡北士集团和掌握经济命脉的江东士族集团。江东士族集团对孙吴这个“外来”政权持敌视、不合作的态度,流亡北士集团大多持观望态度,孙权的处境可想知。

此时,率先站出来支持孙权的是谁呢?周瑜和张昭。淮泗集团的首脑人物周瑜回到孙权身边全力辅佐,带头向孙权行臣子之礼。其实孙权此时只是将军,与周瑜也只是上下级关系,周瑜的支持力度有多大,可以想象。而流亡北士集团的首脑张昭亲自把哭哭啼啼的孙权扶上马巡视,让大家让可新主。周瑜和张绍的支持,使孙权逐渐渡过难关。周瑜是东吴最关键的长江上游防御力量的第一任统帅,此后依次是鲁肃、吕蒙、陆逊。

东吴政治在孙权的统治下,逐渐依靠江东士族集团,完成了江东化,从顾雍、陆逊的任用就可以看出来。蜀国灭亡不久以后,东吴的末代皇帝孙皓登上了帝位。如果说,刘禅只是宠信宦官黄皓的话,这个孙皓可就不仅仅宠幸中常侍岑昏那么简单了,此人在三国末期,可以算得上是最残暴的君主,没有之一。他昏庸残暴,任意杀害臣民,动辄扒皮,挖眼,惨不忍睹,使朝野上下人人自危。

此时的司马炎,因为新朝建立,没有立即兴兵,而是在政权初步巩固后,于公元269年重启了灭吴计划,羊祜等名将进入晋吴边境任职,着手攻吴准备。公元272年,派驻名将王濬到四川编练水军,建造战船,弥补晋军缺乏水军的短板。

就在司马氏政权磨刀霍霍的时候,东吴在干什么呢?东吴其实不缺有识之士,早在公元269年西晋调整边境将领时,感受到压力的名将陆抗即上书孙皓,提出十七条建议。后来他在临终前,再次上表建议加强建平(今湖北秭归)和西陵(今湖北宜昌)一带的防御,但孙皓均不予理睬。其后,王濬建造战船导致大量碎木顺江而下,东吴建平太守吾彦发现后即向孙皓报告,认为他们建造战船是意欲伐吴无疑,但孙皓仍置若罔闻。孙皓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底气如此淡定呢?原来,孙皓认为,东吴有长江天险,水军又占优,大可以高枕无忧。

经过长期的准备,公元279年底,西晋兵分六路,水陆并进正式伐吴,仅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会师于建康城下,孙皓投降,西晋统一了全国。晋灭东吴的形势如下图所示:

晋强吴弱,晋灭吴当属于历史的必然。但是,吴国当时尚有二十万大军,为什么会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被灭?

从根本上说,吴军士气低落、军无斗志,见到晋军不断主动投降,是东吴政治极端腐败、人心尽失的必然结果。虽然西晋的司马氏政权并不是啥好鸟,腐败也很严重,但比起孙皓来,还是要好很多。此外,晋军南下进攻时,张悌率三万精兵渡江迎敌,等于放弃自己擅长的水战,迎击实力强大的晋军陆军,这种以短击长的打法无异于自杀。结果,在晋军强大攻势下,三万精拆顷刻间土崩瓦解。此后,吴军再也没有像样的抵抗。

孙皓指望的长江“天险”,为什么基本没有起任何作用?除了吴军本身的问题,长江这段“天险”能否真正名副其实,是要打一个大大问号的。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