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与苏轼,课本中每人一首哲理诗,谁才是“宋朝第一才子”?

2020-12-20 21:43:37 作者: 王安石与苏轼

文/蓝梦岛主

原创文章,已敞开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王安石与苏轼,一个是百官之首的当朝宰相,一个是万众佩服的文坛领袖,他们二人,可谓北宋神宗朝最耀眼的两颗巨星。

(王安石与苏轼)

官场上,他们是政见敌对的政敌,性情上,他们是志同道合的至交,而在文学上,他们则是势均力敌的绝世文人。

一般以为,论政治成果,王安石在苏轼之上,论文学成果,苏轼在王安石之上,可是,这种定论也仅仅就整体而言。

尽管王安石的官职更大,但并不代表他的一切政见都优于苏轼。相同的,尽管苏轼的才调更胜,但也不代表他的每一类文学造就都高于王安石。比方写道理诗的水平,二者就平起平坐。

(王安石像)

正所谓

“唐诗重情,宋诗重理”

,宋朝是一个老练沉稳而又长于考虑的年代,宋诗最大的特色便是富含道理、思维深入。而王安石和苏轼,正是把宋诗的道理性和深入性面向高峰的人。

那么,王安石和苏轼,究竟谁的道理诗境地更高、思维更深入?咱们无妨选取他们各自的经典代表作加以比照。

(苏轼像)

第一首,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第二首,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凹凸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貌,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两首诗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登上名山后的感念之作,都是集写景与说理为一体的千古名篇,并且还都被收录于语文讲义,成为人人会背的宋诗经典。

先说《登飞来峰》。该诗写于宋仁宗皇祐二年(公元1050年),其时的王安石还不满30岁,初入官场的他,满怀政治志向,对未来充满希望,回乡途中路过杭州飞来峰,有感而发写下此诗。

(王安石《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飞来峰上有座千寻高的古塔,传闻鸡鸣时分就能看见旭日初升。

这两句先借飞来峰上古塔之高,标明诗人的立足点之高,后又借旭日东升的光辉现象,体现诗人的趾高气扬和满腔志向。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不怕浮云遮住我的视野,由于我现已站在峰顶,处于远眺的最高层。

这两句由写景抒发上升到深入道理,标明晰诗人不畏奸邪的勇气以及政治上的登高望远。

再说《题西林壁》。该诗写于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其时的苏轼现已年近50,正值由黄州贬谪地改迁汝州任团练副使,到差途中通过九江,与友人同游庐山,有感而发写下此诗。

(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凹凸各不同:

从正面看,庐山崇山峻岭绵亘不绝,从旁边面看,庐山峰峦起伏高耸入云,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别离呈现出不同的姿态。

这两句描写了庐山的形状多变,凸显了庐山的难以捉摸。

不识庐山真面貌,只缘身在此山中:

此时的我之所以看不清庐山的真实面貌,正是由于身处于庐山之中。

这两句话锋一转,由写景上升到哲思,如神来之笔,瞬间化腐朽为神奇,用最浅显的言语,表达出“当局之谜,旁观者清”的观念,浅显易懂,耐人寻味。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