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壬崩,伊尹乃放太甲於桐,而自立也。伊尹即位於太甲七年,太甲潜出自桐,杀伊尹。”
相似的比方还有不少,几乎是将后世人印象中的古代先贤们给来了一次大换脸,而咱们所津津有味的品德模范,也都成了一个个诡计故事。满篇的“囚”与“杀”,将那些人们赞颂赞扬的品德模范,变成了一个个自私自利的实际争斗,为后人展示了一个充满了血腥和诡计的上古年代。这不仅仅是对在推翻干流的前史认知,更是在否定现行的品德传统。
《史记》所代表的干流观念,乃是宣传先贤们的品德礼制。而《竹书编年》所体现出来的观念,则是在毫无保留的体现权谋愿望。这并不契合儒家思维,自然会遭到作为干流的儒家前史学派的否定。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竹书编年》的内容有些推翻三观,但从人道、逻辑的视点来讲,却又入情入理。以尧舜禹禅让为例,在那个文明初建的上古年代,人们缺少出产物资、没有品德束缚。以强凌弱的森林规律才应该是主旋律。但是在《史记》中,他们才智、儒雅、崇高,品德水平远胜于后人,这自身便是一件很奇特的工作。莫非人类的开展倒退了,从文明走向了粗野,由儒雅走向了血腥?
当然了,仅仅以所谓人道逻辑,不足以证明《竹书编年》不是“伪史”,更不足以推翻《史记》的观念。
由于《竹书编年》自身就存在一个真实性的问题,其在出土之后,有过数次的丢失、撰写,再加上干流史学派的架空,不为人所知。咱们现在看到的版别现已不是卫恒他们考证收拾的原始初稿,而是多方收拾后修订版别,里边究竟有着本来《竹书编年》的几分内容,不得而知。
此外,《竹书编年》的立意动机也值得置疑,由于其出自战国时期的魏国。魏国得立,自身便是依托以下犯上,所谓三家分晋,其实便是晋国的赵魏韩三卿瓜分了自家主上的地盘。依照传统礼制,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简而言之便是得国不正。从这个视点来看,《竹书编年》的反乌托邦,很可能便是魏国史官为了宣传篡位犯上的合法性。
当然了,关于《竹书编年》,咱们乃至能够将其以为是法家史学派的代表作。咱们都知道,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各派都在为自己的思维学说寻觅根据。法家宣传“人臣太贵,必易主位”,以为君主必须加强集权,不然即便再贤达,也会有被推翻的风险。这正好与《竹书编年》的一些记载不约而同。
事实上,像《竹书编年》里边的内容,在战国时期的法家学派里边,是有着较大商场的。比方《韩非子·说疑》就曾记载。
《韩非子·说疑》:“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
三晋本为法家来源之地,那么《竹书编年》作者倾向夺取也不足为怪了。所以,咱们也有理由置疑,《竹书编年》所记载的前史,乃是为了宣传法家学说而存在。如此一来,想要用《竹书编年》去推翻《史记》,就有些站不住脚了。究竟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你信法家的学说,凭什么不信儒家?
提到这儿,却是让我想起了一句话:前史是任人装扮的小姑娘。在没有确认依据之前,孰是孰非,只能见仁见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