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该忘记的晚清名将冯子材,67岁抬棺出征,一战振国威

2020-12-22 12:08:59 作者: 不应该忘记的

晚清,是一部耻辱的前史,在跟国际列强的战役中,简直每战必败,随之而来的便是签定各种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人神共愤!

不过,在悠远的西南边境,清军却打出了一次可贵的胜仗,一战振国威,成为晚清仅有一次没有签定不平等条约的对外战役。

这次战役,便是镇南关大捷,这位功臣,便是民族英雄冯子材。

冯子材1818年生于广东钦州(今属广西),4岁失恃,10岁失怙,只能跟着奶奶一同日子,艰难度日。

15岁时,奶奶也不幸逝世了,冯子材只能流落街头,受尽了磨难。

不过,强者是不会被磨难压弯脊柱的,冯子材便是一位强者,在摸爬滚打中,冯子材练就了一身强悍的身手,成为家喻户晓的江湖豪杰。

1851年,冯子材加入了六合会,以“反清复明”为标语,在广西纵横驰骋。

不过,这支部队很快就被清军打压了,清军将领看冯子材有一身好武艺,就把他招到帐下,从此,冯子材就成为一名清军将领,开端了光芒的军事生计。

1885年2月,法国戎行侵吞越南后,持续向我国广西进军,广西巡抚潘更始不战而退,法军乘胜追击,气焰十分放肆,占据广西门户镇南关后,居然用汉字写了一块牌子:“广西的门户已不再存在了。”

面临这种奇耻大辱,正在养伤的冯子材怒发冲冠,向两广总督张之洞请缨出战,在请缨书中写道:“子材所患之疾已愈八九,如蒙我大公祖垂爱,任以军旅之事,即请奏明,将现在关外没有斥逐之粤勇同时调到谅山、海阳接壤之宣安州,并由子材就近募勇,连关外粤军共足一万五千人,均交子材统带调遣,应胥粮饷概照楚军规章给发,一切广安、海阳两夷省均请大公祖责成子材以光复之……既可以寒贼胆,又足以固藩封,且使法夷不敢再窥两粤、滇南边境,一了百了,似为全策。”

张之洞赞同了冯子材的请战,可是李鸿章却不赞同,还煞有介事地列出了冯子材的“四不能战”——

一、人老体衰,无能为力,不能战;

二、腹中无墨,胸无韬略,不能战;

三、兵械粗陋,杀伤力弱,不能战;

四、新募兵嫩,练习无就,不能战。

冯子材传闻后,气得哭笑不得,这李大人为了跟法国人和解,真是睁眼说瞎话啊!

冯子材求战心切,就针对李鸿章的“四不能战”,列出了自己的“四能战”——

一、人老节坚,久经沙场,能战;

二、胸存正义,腹有远谋,能战;

三、赤胆忠肝,保土安民,能战;

四、万众一心,牛犊驱虎,能战。

张之洞也十分赏识冯子材的才能与决计,就帮他说话,写道:“冯虽老,闻未衰;旧部多,成军易;由钦往,到越速;在越久,水土习;用土人,补遣便。将才可贵,节取用之。”

在张之洞的力荐之下,清廷毕竟赞同了冯子材率军出征。

为了表明舍生忘死的决计,冯子材特别回到老家,祭拜先人,并劝诫家人:“万一军有晦气,百粤非复我有,亟率我眷属奉香火驰归江南本籍,永为我国民,免奴外族也!”

冯子材还命人做了一副棺材,抬着一同出征,登时士气大振!

在冯子材的指挥下,清军如猛虎下山,人人舍生忘死,与法军苦战三天三夜,毕竟取得了镇南关大捷!音讯传出后,举国振作,多年来的郁闷之气一网打尽!

并且,更让人振作的是,法军这次失利后,法国国内一片哀鸣,总理茹费理也引咎辞职。

张之洞兴奋地说:“自我国与西洋交涉数百年以来,未有如此大胜者!”

《清史稿》也点评道:“法越之役,克镇南,复谅山,实为中西战役榜首大捷。摧强敌,扬国光,子材等之功也。”

1903年,广西迸发匪乱,两广总督岑春煊无人可用,便想到了冯子材。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