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四川史学双峰:李焘与李心传续写“通鉴体”辉煌

2020-12-23 10:31:44 作者: 宋朝四川史学

理宗淳祐三年(1243年),李心传总算退下来,就在这一年病逝,年七十八岁。李心传也是作品等身的一代学术我们,除了《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和《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两部大书外,还有《旧闻证误》十五卷、《学易编》五卷、《诵诗训》五卷、《春秋考》十三卷、《礼辨》二十三卷、《读史考》十二卷、《道命录》五卷、《西陲泰定录》九十卷、《辨南迁录》一卷、诗文一百卷。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册页

李心传在《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序中曾说:“心传年十四五时,侍先君子宫行都,颇得窃窥玉煤所藏金匾石室之副;退而过庭,则获出名卿才大夫之谈论。每念渡江以来,纪载未备,使明君、良臣、名儒、猛将之行事,犹郁而未彰。至于七十年间,兵戎财赋之源流,礼乐准则之因革,有司之传,往往失坠,甚惋惜也。乃缉建炎至今朝野所闻之事,凡不涉一时之好坏与诸人之得失者,分门著录,起丁未(建炎元年,1127 )迄壬戌(嘉泰二年,1202 ),汰类相从,凡六百有五事,勒为二十卷。”他的友人许奕在上《要录》的奏状中也说:“李心传博通群书,尤熟本朝故事。尝谓中兴以来,明君良臣,丰功盛烈,虽已见之《实录》等书,而南渡之初,一时私家记载,往往风闻失实,私意乱真,垂之方来,何所考信?所以纂辑科条,编年岁载,专以《日历》、《会要》为本,然后收罗天下放失旧闻,可信者取之,可削者辫之,可疑者阔之,集众说之长,酌繁简之中,久而成编。”

能够了解,李心传编著这部书,正是趁着父亲李舜臣出任宗正寺主簿的有利条件,具体阅览了宫中保存的各种官修史籍和档案副本,后来触摸一些同僚、学者,听取也们关于旧事的谈论,再加上几十年的收集收拾,专注作品,总算写成《要录》、《杂记》这两部关于宋朝前史的永存巨作,《要录》要点记载了宋高宗一朝前史,而《杂记》也是仿照司马光出名的史料笔记《涑水记闻》,以条目方式记载宋朝一些史事的风闻和说法,算是写史的参阅和留下材料备考的辅助性材料,是笔记史猜中的名著。

李心传的《要录》仍然是通鉴体形式,以编年叙事为经络,承继《通鉴》和《长编》的传统。《四库全书总目概要》点评说:“其书虽取法李焘,而精审较胜”。李心传在编写《要录》进程中,关于宋朝文人士大夫记载见识留下的各种笔记作品,包含他亲自触摸许多长辈长者的口头叙说都通过一番细心审读。李心传并不缺少材料,但检测功力的当地就在于挑选和收拾,加上宋高宗一代是两宋替换的大转折时期,朝野上下有很多关于时势风闻的记载,因为这些记载的见识、详略、政见不同,对人物的谈论也有所不同,对许多人物业绩议论纷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