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就是文物破坏狂,收集书画成痴,乾隆3大“假文青”行径

2020-12-24 00:51:05 作者: 乾隆就是文物

就文学创造来看,乾隆顶多便是写不出什么传世之诗算了,只需有心,人人都可以写诗;问题是,不明白就不要装懂。乾隆最让后世文史研究者恨得牙痒痒的,是于对待古文物的方法真实太胡来啦!

乾隆自诩风流,酷爱搜藏书画。搜藏书画当然不是坏事,但乾隆却认为“这些书画都是我的,我爱怎样就怎样”,经常对着它们便是一阵胡乱涂鸦,但凡他喜爱的,不管多宝贵、多有文史或艺术价值,通通都盖上他的赤色大印章,无一幸免。

据《乾隆宝薮》记载,乾隆有一千多枚印章,形状各异其趣,印面汉满蒙文皆有,称谓则有正名、奶名、皇帝、某某后代等等。艺术品就像是乾隆的试印纸相同,盖一次不行,非得把画面盖得满满满才行。

为什么乾隆会不断对书画“伸出魔爪”呢?这种盖印的做法称为“落款”,跟古代赏识书画的方法有关。曾经的人若觉得一件书画著作很漂亮,会在著作的结尾留下自己的选拔(大致上来说,便是“读后感触”),再盖上自己的印章(跟“按赞”有多半七像)。不过为了不损坏画面原有的美感,所以鉴赏者很少题字,即使有,也仅仅简略的几个小字。印章就更考究了,可不是随意的路人甲都能盖,有必要是当朝较闻名的人物;盖章的方位也要细心考虑,以烘托书画著作的美感为主,千万不能抢走风头。

我国书画一贯考究留白,寻求的是“言外之意,言外之意”,假如太急切地表达赞赏,画面的美感反而会被钤印和文字损坏。前面说到的宋徽宗为了避免文字和印章损坏图像美感,发明晰“宣和裱”,大幅提升了装裱的水准,在书画著作上下或两旁加上名为“隔水”的纸张,并规则题签和钤印的方位,让我们评论、盖章时不至于损坏画面。

不过,相较于注重全体美感的宋徽宗,威武霸气的乾隆才不管这些。凡全国皆为自己一切,戋戋文物算什么东西?满是我的烘托品!

历史上知名的“文物损坏狂”

乾隆简直把我国其时一切具价值性的古文物悉数收集到手,但本来清雅的著作遭到他的那些印玺的搅扰,变得难以赏识,也感触不到审美的愉悦,变盖得暮气沉沉的。曾经我曾购买过苏轼《寒食帖》的复制品,内容当然令人动容,但一旁明显的大赤色印章,却多少打乱了文字自身妄图传达的心情。

不过《寒食帖》只能算是“小儿科”,在乾隆收集的各项文物中还不是最糟的,王羲之才是苦主中的苦主。在乾隆的保藏中,有三件被他视为希世瑰宝,而这“三希”之首,便是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由于他太喜爱了,在位数十年间留下许多题跋和钤印,乃至命臣子于其上题字、作画,多达七十多处。卷首便是乾隆的题诗,一题便是五首;写完还不满意,在画面上方写了个大大的“神”字。在他心里,没有比《快雪时晴帖》更神的书画著作。

快雪时晴帖

公私分明,乾隆自己的字适当有滋味,特别是行书,雍容大方、霸气十足,但他的特性真实过于张狂,就像一头永不饱足的狮子,拚了命想宣示自己的一切权,在古今文物上题字留名;但凡自己喜爱的,通通不放过。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为我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人称做“山水画榜首神品”“画中之兰亭”,想当然耳,自诩艺术评鉴高手的乾隆才不会忘掉它呢。说起《富春山居图》,其实是一幅历经劫难的著作。曾有一位富豪由于太喜爱这幅著作,在自己病死前动了要它陪葬的主意,竟将它丢进火炉,好在一旁的人手疾眼快,敏捷把画卷抢救出来;救是救到了,但整幅画却因而一分为二。

虽然成了残卷,但由于《富春山居图》的名声过分嘹亮,后世的仿作也不少。乾隆为了找寻此图,花费许多心力,最终总算收集到两幅差不多的《富春山居图》;没想到到了关键时刻,乾隆竟把真的视为假的,而把假的视为真的,把真迹放进仓库里萧瑟,却对贗品爱不释手,将它归为上等品,连六次下江南也带在身边,并在上面再三留下题字钤印,共多达五十五处,鳞次栉比地满布于山巅树梢,把画卷弄得满目疮痍,遍体鳞伤。后来真实无从着笔了,才依依不舍地在画末题上“今后展玩亦不复题识矣”。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