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尘埃——西周时期的诸侯国之共国

2020-12-26 16:53:12 作者: 历史的尘埃—

共国,坐落今辉县市区一带,伯爵,国都共城,遗址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因为年代久远,材料乏少,相关状况争议较多,归纳史学界研讨效果,深化学习,究典钩沉,对相关史实极力紧密考证,寻求致知。扼要阐明如下:

一、共国开国考辨

关于共国的建国,没有发现详细的相关史料,史学界有两说,公认之说为周王分封:共国,伯爵,国都共城。

另一说为卫国所封的属国,但西周时期等级森严,王威肃然,只要皇帝分封的诸侯领地才干称为“国”,诸侯分封子弟、功臣为“卿大夫”,其领地称为“采邑” 、“食邑”、“家”等等,底子无权称为“国”。“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为周王封诸侯专用,共国为“伯爵之国”,卫国底子无权更不敢封子弟为“伯爵” !

归纳剖析以上两种说法,共国为周王分封的诸侯国无疑,仅仅还没有发现详细依据。

但另据辉县一中老校的“泮宫”“泮池”遗址,结合西周《周礼》规则诸侯国校园名为“泮宫”,门内建筑半圆形水池“泮池”,涵义诸侯国为皇帝裂土分封。此处至迟于西周时期即为校园,是辉县的文脉之源,可佐证共国为西周皇帝分封的诸侯国千真万确。

笔者所著的前史小说《西周共和行政·共伯和演义》中,文学性虚拟了一个百泉青年跟从武王伐纣,立下大功,受封为共国国君。

共国开国国君第一代共伯就国后,兴工大建国都共城,城墙、宫廷、钟鼓楼、路途、学宫、古刹、商市、兵营、牢房,一应俱全,雄伟绚丽,气象万千。共伯正式行卫国开国大典,于议政殿正式登基,面南而坐,就国君大位,众臣一齐三叩九拜,齐呼:“吾君千岁、千岁、千千岁——” 共伯依遵《周礼》诸侯之规,食用七鼎五簋,乐舞“六佾”,即三十六名美人,排成六六之列。又分封亲族、功臣至各乡作“卿大夫”。各乡“卿大夫”又遵《周礼》,分封亲族、功臣至各村作“士”。各级君臣严守《周礼》,各乡“卿大夫”食用五鼎四簋,乐舞“四佾”,即十六名美人,排成四四之列,各村之“士”食用三鼎二簋,乐舞“二佾”,即四名美人,排成二二之列。共国农工商学,各有所成,秩序井然,一片大治之象。

二、共国亡国

共国亡国,有多种说法,一说亡于卫国,但孔子所编的史书《春秋》、《史记》、《东周列国志》等都记载的“郑伯克段于鄢”一篇中,共城为郑国属地,由此可证春秋时期共国之地归郑国一切。

三、“共伯和”身份、名字考辨

古画像砖中描绘的“国人暴乱”

共伯和

共国虽小,却出了一位闻名的国君共伯和,对我国前史影响严重。

周厉王姬胡控制时期,贪欲无限,凶狠独裁,昏乱无道,怨声载道。公元前841年,国人暴乱,周厉王难堪逃跑,全国无主,百官诸侯一起推举共国国君共伯和代行王政,成为事实上的我国最高控制者,年号“共和”,史称“共和行政”。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因而成为我国前史最早的切当编年。

共伯和于危险之际,力挽狂澜于既倒,切扶大厦之将倾,十四年间,忠心耿耿,殚思极虑,一边处理朝政,一边培养太子姬静,直至共和十四年即公元前828年,周厉王死去,姬静具有了治国才能,又局势平稳,共伯和扶姬静即位,史称周宣王,自己退回共国,逍遥自乐,安度晚年。

关于共伯和的身份,史学界有两说,公认之说为共国国君,还有个别人以为是卫国国君卫武公姬和。考证共伯和代行王政的公元前841年——前828年期间,卫国国君为卫禧侯(又写为卫僖侯、卫釐侯、卫厘侯,约公元前856年——公元前815年在位),卫禧侯的长子共伯馀(约公元前815年——公元前813年在位),卫禧侯的次子卫武公姬和(约出生于公元前853年,约公元前813年——公元前758年在位),共伯和开端代行王政的公元前841年,姬和年仅十二岁左右,何能受百官诸侯推举代行王政,办理全国。因而,共伯和系共国国君无疑,与卫国国君无任何血缘关系。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