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识字率有多高?考古发现汉代竹简,或揭开了真相

2020-12-26 20:07:27 作者: 汉朝识字率有

笔落惊风雨,字成泣鬼神!

仓颉造字成功,惊天地泣鬼神,之后很长一段时刻内,文字归于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奢侈品,一般人与之绝缘,常识的载体——文字归于贵族独占产品。春秋时代,跟着破产贵族越来越多,逐步开端有人将家里把握常识传达出去,所以“文人阶层”呈现,常识渐渐走向布衣。

从春秋至汉代,经过诸子百家的洗礼与数百年的开展,到汉朝时我国识字率有多高?考古发现汉代竹简,或许就揭开了本相,远比咱们幻想的高得多。

01

1930年,在内蒙额济纳河流域的居延区域,在汉代烽燧遗址中出土书本一万余支,后被称为“居延汉简”,被誉为二十世纪我国档案界的“四大发现”之一。

居延烽燧遗址,始建于西汉武帝太初三年(前102),抛弃于东汉末年,历史上曾起到保护河西走廊疏通、确保汉与西域交通、堵截匈奴与羌联络的战略效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烽燧。秦汉时期,我国北方边境并不以明长城为界,在明长城之北还有新秦中等疆域,所以汉代烽燧遗址才会呈现在内蒙古。

依照汉朝烽燧准则,一般烽燧驻扎戍卒不到十人,居延烽燧基宽2.5~2.8米、高3米,与寻常烽燧没什么差异,因而居延烽燧驻扎人数大约不过十人。但不到十人的烽燧,却在两百余年中堆集了一万多支汉简,明显极不一般。

学者收拾解读之后,发现居延汉简记载的内容,绝大部分为汉代边塞上的屯戍档案,一小部分是书本、历谱和私家函件等。

02

居延汉简的内容,大致能够概括为四条。

1,戍卒日常劳动的记载《日迹簿》,武器装备挂号的记载《守备器簿》,粮食发放的记载、衣物寄存的记载等。

2,蒙学书如《仓颉篇》、《急就章》等以及“九九表”。

3,数量颇多的习字简,是书写操练的遗存。

4,个人债款的记载、私家函件等。

日常作业记载,蒙学书本,练字竹简,私家“日记”.......阐明居延烽燧中有识字的人,有正在学习识字的人。

不过,居延烽燧毕竟是200余年堆集,且孤证不立,独自一个居延竹简还缺少说服力。建国之后,考古专家又相继发现多个汉代烽燧遗址,比方花海汉代烽燧遗址、甲渠候官遗址、甲渠塞第四燧遗址和肩水金关遗址等,出土数万枚汉简,其内容有诏书、簿籍、甲子表、信件、《仓颉篇》等。

明显,汉代驻扎烽燧的小团队中,至少有一人识字,以记载日常作业,承受上级指令等。并且,蒙学著作《仓颉篇》的重复呈现,阐明烽燧军官爱学习,而爱学习的动力,或许便是汉代武士升职需求识字的谨慎准则。

03

居延汉简的出土,推翻了咱们对汉代武士的认知,本来汉代武士、至少底层军官并非大老粗,虽然未必能够做作文字,但至少略通文墨,识字率不会太低。

军中如此,民间怎么?《汉书•艺文志》引录汉代法令,指出“尚书御史史书令史”责任:“吏民上书,字或不正,辄举劾。”可知汉代“民”上书的遍及。

《史记•外戚世家》记载了一位一般人的识字事例。汉文帝的皇后姓窦,一般家庭身世,父亲清贫垂钓,不幸坠河溺亡,留下二子一女,其间弟弟窦广国“年四五岁时,家贫,为人所略卖,其家不知其处”。吕太后时,窦氏以良家子身份入汉宫服侍吕太后,后缘由偶然成了汉文帝的皇后。而窦广国被拐走之后,“传十余家”,又被转卖十余家挖煤,二十岁时煤矿崩塌,死了许多人,矿主在当地待不下去了,就将窦广国一起迁居到长安。窦广国来到长安后,传闻窦皇后新立,身世观津,姓窦氏,“广国去时虽小,识其县名及姓,又常与其姊采桑堕,用为符信”,所以“上书自陈”。窦广国成为奴才期间,比较主人不会教他认字,那么应该便是四五岁之前识字的。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