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二里头,听文物讲夏文化故事

2020-12-26 20:55:16 作者: 走进二里头,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内的大禹雕像。新华社记者 李安摄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展品“乳钉纹铜爵”。新华社记者 李安摄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展品“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上)和“绿松石串珠”(下)(拼版相片)。新华社记者 李安摄

观赏者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内赏识展品。新华社记者 李安摄

我国最早的“紫禁城”、我国最早的“井”字形城市主干道网、我国最早的车辙、我国最早的青铜礼器群……被考古界称为“华夏榜首王都”的二里头遗址,自其被发现至今的61年间,不断改写着“我国之最”,让中华文明史不断向前溯源。

二里头遗址地点地河南省洛阳市,经过打造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加强夏文明研讨传达等,在维护传承中推进文物“活”起来,架起探究中华文明源头的桥梁。

考古探源,解读陈旧文明留下的“无字天书”

在我国考古界,二里头声名显赫。这个坐落洛阳盆地的小村庄,处于伊河、洛河之间,这儿地形平整开阔,交通便当。1959年,古史学家徐旭生依文献头绪寻觅夏王朝遗址来到二里头,从试掘的榜首铲起,这片看似一般的土地就和“考古”二字紧紧联络在了一同。从此,一批又一批的我国考古学家来到这儿,用他们的手铲解读陈旧文明留下的“无字天书”。

考古界为什么要执着寻觅夏都?

夏代是我国前史文献中记载的榜首个世袭制朝代。在先秦时期的许多典籍,如《诗经》《尚书》《左传》《论语》《孟子》《墨子》《竹书编年》等中,有多处关于夏王朝、夏代史事、夏代都邑和夏商联系、夏商王朝替换的记载。20世纪20时代,受西方治学办法的影响,疑古学派鼓起,对国史典籍进行了全面整理,打乱了数千年来人们对中华绚烂文明的固有知道。

“但是,疑古学派自身无法树立起新的常识结构,所以,关于夏代知道问题的重担落在了考古学家的肩上。”我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讨所二里头作业队领队、副研讨员赵海涛介绍,为消除疑古学派之“疑”,1959年,71岁的徐旭生全面整理了夏代史料,并率队来到传说中夏人活动的中心区域——豫西,开端了对“夏墟”的考古查询,由此发现了誉满天下的二里头遗址。

随后,经过多年的郊野考古作业与归纳研讨,华夏区域建起了一个科学的古文明开展序列:仰韶文明—华夏龙山文明—二里头文明—二里岗期商文明。这样就承认了二里头文明早于二里岗期商文明,晚于华夏龙山文明的相对时代联系,以及三者间在文明相貌上必定的继承性,为探究夏文明和夏代都邑供给了重要头绪。

二里头,成为翻开夏王朝前史大门的一把钥匙。

三代考古人,重现二里头“王朝气候”

“从现在的发现看,二里头国都极或许以犬牙交错的路途和围墙分隔构成了多个网格。曾在其间多个网格内发现有不同等级的修建和墓葬,每个网格应属不同的宗族,阐明其时的二里头或许已呈现了宗族式分区而居、区外设墙、居葬合一的布局。”

十月18日,第三届世界古都论坛暨夏文明世界学术研讨会媒体吹风会举行。会议现场,赵海涛对二里头遗址以往考古作业概略及最新考古效果进行了介绍。

赵海涛说,考古作业者正在持续扩展作业区域以验证上述现象的精确规模和内在。如能承认,这些新发现将为研讨二里头国都全体布局、层次结构、社会分层、等级区分从而探究夏王朝的规划思维、礼仪准则、控制准则等问题供给重要材料。

61年来,是三代、上百名考古人在二里头的据守和开掘,让沉睡了3500余年的夏国都遗址一点点揭开奥秘面纱,大规模的宫廷修建群、都邑格式和作坊遗址的连续出土也让夏王朝的实在相貌逐步“浮出水面”。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