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错图》:乾隆常放枕边伴眠

2020-12-27 09:42:40 作者: 《海错图》:

▲清宫《海错图》是一部记录了300余种海洋生物、海产品的绘卷,共四册,前三册藏于故宫博物院,第四册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杨端端 文/图

清雍正四年,副总管宦官苏培盛偶尔在坊间发现一本独特的画册《海错图》,并把《海错图》带入宫内。不过,大约是因为雍正过分勤政,这本《海错图》在清宫造办处的仓库内吃了多年尘埃。

直到弘历即位,雄才大略的他在海量艺术收藏中发现了《海错图》,爱不释手。并为它盖上朱玺,命从头装裱,正式收入《钦定石渠宝笈续编》。尔后,乾隆频频调阅《海错图》,常常放枕边伴眠。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富贵。明末,一位叫聂璜的人出生在杭州,这便是《海错图》的作者。

据《海错图序》所言,聂璜大约在1667年前后起“客台瓯几二十载”,即在浙江台州和温州生活了二十多年,康熙丁卯(1687年)完结《蟹谱三十种》一书。

《海错图序》还记载聂璜曾云游贵州、湖北、河北、天津、云南等地。他在我国南部海边区域停留了好久,具体调查不同生态环境下物种的特征、迁徙、繁衍习性等。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聂璜将其游历东南海边所见的鱼、虾、贝、蟹等和传说中的水族怪兽绘图成册,即成《海错图》。

据称,《海错图》完结之后一直在民间撒播,老百姓把它当海洋生物常识手册,遇到不认识的鱼就拿这本书出来对一对。“海错”一词,是我国古代关于海洋生物、海产品的总称,出典于《尚书·禹贡》:“厥贡盐公式,海物惟错。”

《海错图》依据生物体量份额,在画页中参差排布,匠心独运。有气势汹汹、憨态可掬、实在存在的海洋生物,更有斑驳陆离各类口耳相传的奥秘生物:凶狠食人的海蜘蛛、头生双角的潜牛、鳖身人首的海和尚……它们纷繁在聂璜的纸上神采飞扬,跃然飞动。

《海错图》图文并茂,除了绘画,还有聂璜对每一种生物、物资的考证与描绘。通读下来,内容丰富反常:有对生物资地、习性、表面特征、烹饪方法的记叙,更有许多滨海一带的坊间传说,以及作者关于社会现象的感念。

作者:杨端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