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不是想偏安一隅,而是失去这两将后,再无力争夺天下

2020-12-30 17:43:21 作者: 孙权不是想偏

孙策遭受不幸后,孙权顶替了哥哥之位,但他接手的江东,是群狼环伺、危机重重的江东,在他做江东之主期间,江东遭受过几回严重危机。

榜首次危机是赤壁之战。曹操一致北方后,志足意满,挥兵南下,预备攫取荆州和江东,从而一致全国,荆州刘琮不战而降,将荆州拱手让给了曹操,让孙权简直处于了孤兵作战的地步。

尽管有刘备这个盟军,但刘备实力微小,对孙权协助有限。这时候,江东内部也是不合很大,主战派和主降派,争执不下,在这进退两难关头,正是孙权下定决心,坚决抗曹,终究在赤壁大胜曹操,挽救了自己,也为东吴赢得了十几年的开展良机。

第2次危机是刘备伐吴。关羽身后,刘备为报仇和攫取荆州,率兵伐吴,刘备势大,东吴难以阻挠,死了许多大将和战士。危险之际,连续临危就任,捉住刘备的轻敌与疏忽大意,一把火烧掉了刘备大营,改动了战局,也解救了东吴。

第三次危机是曹丕伐吴。其时东吴刚刚打赢夷陵之战,但本身也是损失惨重,实力大减,曹魏乘机兵分三路,攻击东吴,幸亏孙权早有防范,将陆逊掉回来防卫曹魏,并从头与蜀汉结好,才算度过了难关。

东吴赢的这些战役,大多都是防卫之战,很少自动出击,因此给人的感觉是,东吴总是偏安一偶,不思进取。其实这是对孙权的一种误解,孙权是一个罕见的雄主,也很有野心,他一向蜗居江东,也是无可奈何。

江东尽管是孙坚、孙策打下来的,孙权归于守家,但在他手上,东吴地图扩展了不少,并且孙权也很想获取全国,一致全国,但只因失掉了这两人,使自己无力抢夺全国。

想必大家能猜到,榜首个人便是国士无双的周瑜。江东的许多土地,都是周瑜打下的,关乎江东存亡的赤壁之战,也是周瑜打赢的。

周瑜做大都督时期,东吴一向处于自动出击的状况,他和刘备抢夺荆州,主张孙权扣押刘备,以免刘备强大成心腹之患,周瑜还主张孙权和马腾联手,一起对立曹魏。周瑜一向策划怎样冲击其他两个诸侯,命运也掌握在自己手里。

从后世看,周瑜的这些战略都是正确的,但因有诸葛亮的存在,以及周瑜英年早逝的原因,导致他的方案大多都未能完成。

第二个人是鲁肃,鲁肃带兵交兵上,远不及周瑜杰出,但他的全局观,以及对全国形势的掌握,要胜周瑜一筹。

鲁肃在世时,东吴在战略上也处于自动位置,他促成了孙刘联盟,并压服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当形势改动,刘备实力强大后,鲁肃又想方法要要回荆州,可是他一方面在竭力索要荆州,另一方面又在两国之间竭力斡旋,平缓两边联系,以免因荆州而产生战事,危害东吴利益。

鲁肃做都督时,东吴能够适应形势调整战略,在三家争斗中,在战略层面也处于自动位置,可是不幸的是,鲁肃和周瑜相同,相同死的很早,后边的两位大都督,吕蒙和陆逊,尽管都很优异,但在全局掌握上,要差这两位一些。

周瑜、鲁肃身后,东吴的战略,简直就处于守势了。尽管吕蒙夺了荆州,陆逊赢了夷陵之战,几回伐魏,也取得了成功,但他们一直没能改动掉东吴被逼防卫的形势。孙权对偏居江东也不甘心,几回率兵征讨,都以失利告终,乃至还发明了十万人败给几千人的羞耻战绩。

能够看出,孙权并不想偏安一偶,不思进取蜗居江东,而是失掉周瑜和鲁肃后,其在战略和军事方面,短少一个能够绝对掌握形势、改动江东下风的人,孙权也只能被逼采纳防卫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