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峰
很多喜爱历史的人都关注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每当南北大分裂的时代,淮河两岸总是战斗最激烈的地带,是南北势力必然争夺的地带。淮河南岸的光州通常都会在战争中反复拉锯战、多次易守,并且大部分时间都是被南方政权所掌控。而每当南方政权彻底失去光州之时,也就离覆亡不远了。
清初顾祖禹所撰《读史方舆纪要》说:“光州襟带长淮,控扼颍蔡,自古戍守重地也。……朱温侵淮南,不能得志于光州,而杨吴之势遂成。周世宗用兵淮南,亦遣偏师争光州。盖有事淮、蔡,未有不从事光州者。若夫自光山会军渡淮,出黄州,围鄂州,而江表震动,此蒙古寇宋之道也。光州岂惟为淮西之藩蔽,不且扼全楚之噤喉欤?”上世纪30年代驻节潢川的抗日名将梅达夫也说:“枕大别而控浮弋,襟淮汝而带史曲,东临吴越,南屏江汉,北通陈蔡,西达宛洛,潢川固九区之都,会八属之首领也。地扼豫南要塞,据淮水上游,为历史军事势所必争之地。”
当南北政权争夺之时,南北方的分界线往往都在淮河一线,淮河南岸的光州往往也会是南方政权的北疆军事重镇。东晋十六国时期、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时期、南宋与金国时期,都是这样。很多人会有疑问,南方政权凭借的为什么是淮河,而不是水更深江更阔的长江?民国末年,当蒋介石妄图划江而治时,迎接他的是百万雄师迅速地渡过长江。其实,蒋介石梦想的破灭、民国政权在大陆覆亡的种子早在淮海战役解放军取得胜利之时已经种下了。
东晋十六国时期
南北朝时期
五代十国时期
南宋与金国时期
光州城内曾有一座“河洛重镇 吴楚上游”牌坊,牌坊上的八个字体现在光州城的历史、地理、军事重要性上,可说恰如其分。
两宋之际抗金名臣,民族英雄李纲奏状说:“光州……自兵兴以来虽累经残破,然最系控扼去处。”“光州或为贼所据,则蕲黄又须移治江北,更无捍蔽。自江以南沿流险要去处,既无军马可以控扼,州县又无城池可以自固。使贼渡江占据州县,为患不息。伏望圣察。”南宋吏部侍郎李椿上奏孝宗皇帝言:“当预边备,如欲保淮,则楚州、盱眙、昭信、濠梁、涡口、花靥、正阳、光州皆不可以不守。”南宋末年的1235年,窝阔台调集大军分三路南下,东路军攻击的正是淮西重镇光州一线。《宋史·志第四十一·地理四》记载:“嘉熙元年,兵乱,徙治金刚台,寻复故。”兵败后的光州徙治金刚台继续与元军战斗。嘉熙二年(1238年),在孟珙指挥下宋军反攻,并与蒙军议和,光州复归于宋;1259年8月,忽必烈渡淮再度攻克光州,后因忽必烈急于北还争夺汗位,宋蒙议和,光州又归于宋;1270年,蒙将伊苏岱尔三占光州。《元史·本纪第七·世祖四》记载:“至元七年(1270年)秋七月……都元帅也速带兒等略地光州,败宋兵于金刚台。”由此,蒙军突破南宋的防御体系,到1276年灭南宋。
直至1947年8月,刘邓大军冲过敌人设置的重重障碍,千里挺进大别山区,如同一把尖刀一样,直插敌人的心脏,彻底打乱了蒋介石的战争进程,举世震惊。刘邓屯兵大别山区,向南可以饮马长江、威胁武汉,向东,直指南京。可以说,这都是光州“历史军事势所必争之地”的具体反映。
中国历史上在元代之前,江南还不是中原王朝最重要的地方。隋文帝曾说:“吴越之人,往承敝俗。”在很长的历史时期,江淮地区都是“税以足食,赋以足兵”。唐宪宗说:“天宝以后,戎事方殷。两河宿兵,户赋不加,军国费用,取资江淮。”观察使王式说:“国家用度尽仰江淮,若阻绝不通,则上自九庙,下及十军,皆无以供给,其费岂可胜计哉!”杜牧最直接:“今天下以江淮为国命。”到了北宋,淮南道被分为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两个行政区,依然是中原王朝的主要财赋供应地。有着“当今天下根本在于江淮,天下无江淮不能以足用,江淮无天下自可以为国”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