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朝古装剧中的10个常见的历史常识错误

2020-12-01 12:06:28 作者: 关于清朝古装

关于谥号的常识性错误,最经典的就是《康熙王朝》中出现的“我孝庄……”。古代社会地位特别高的人死后可以请朝廷赐谥号,实际上就是请政府对去世的人进行盖棺定论。如李鸿章死后就有李文忠公的谥号,曾国藩则有曾文正公的谥号。孝庄皇后死后,康熙帝为祖母上的尊崇谥号为“孝庄仁宣诚宪恭懿翊天启圣文皇后”,简称孝庄文皇后。所以,孝庄太皇太后生前是不知道自己死后谥号的,也就决不可能出现“我孝庄”如何如何了。

错误二:皇帝召见大臣时,大臣呼万岁

在一些清朝背景的影视剧中,常有某个大臣一进来见到皇帝就称万岁的情节,而实际上清朝大臣进门见皇帝,都是直接请一个跪安,然后说一句臣某某恭请皇帝圣安的话即可,不直呼万岁。一般满洲旗人常称皇上为主子,万岁一般是戏曲舞台上的称呼。到了清朝中期之后,皇帝身边的一些近侍太监或宫女等才开始称呼皇帝为万岁爷,但大臣们是绝对不允许这样称呼皇帝的。

错误三:皇帝召见大臣时,太监站在皇帝身边

大臣来向皇帝请示汇报工作时,由太监挑起帘子放大臣进屋见皇帝,大臣进去后,太监就自动退到门外候着。所以,在清朝一般都没有皇帝和大臣谈话时,旁边站着太监的情况。

错误四:皇帝申斥大臣时,大臣说“臣罪该万死”

清朝大臣在向皇帝汇报工作时,出现触怒皇帝的情况时,大臣没有那句“臣罪该万死”的话,这时大臣需要摘下官帽向地上磕响头,头必须触地有声才可。相反,如果皇帝表扬大臣了,大臣就在原地磕个头就行,也没有那句“谢主隆恩”。

错误五:清朝时说满汉全席

清朝时,皇帝或大臣摆宴席,是没有满汉全席说法的。由于满洲旗人的传统食品是烧烤类食物,所以,一般比较重要的宴席,是先上满席的烧烤类食品,后上汉席。满汉席实际说的是上菜的顺序。到了民国时,才出现一些炒作满汉全席的情况,企图扩大影响力。

错误六:清朝时,在宴会上男女同席

清朝时,无论民间还是官场,在参加宴会的时候一定是男女分席而坐的,没有说夫妇两人挤在一个桌子上的情况。

错误七:清朝出现大圆桌

清朝时,最常用的桌子就是八仙桌,一般最多坐六个人,而大圆桌是在民国后才出现的,一般只坐9个人,不能坐10人,因为必须留下一个上菜的菜口位。

错误八:随便口称大人

清朝时,京城三品以上的官员才可以称大人,三品以下的官员不能称大人,知府不能称大人,知县更不能称大人,有些影视剧中常听说县令大人或者知府大人,这是不对的。县令,一般称为老父母或者老父台,而没有县令大人的说法。知府一般则被称为太尊。

错误九:汉人自称奴才

在清朝,称奴才是满洲旗人(汉族旗人)的特权之一,而且还是身份的象征,不是谁想称就能随便称呼。它往往象征着其与皇帝的关系,也就是通常理解的都得是圈里的才行。

错误十:当面称慈禧为老佛爷

慈禧太后老佛爷的别称,是慈禧太后后期,其身边一小部分近侍太监或内务府官员在背地里对慈禧的称呼,表示受慈禧宠爱或者与其关系亲近,但当面绝不可以这样称呼慈禧太后。#皇帝#清朝#谥号收藏

错误三:皇帝召见大臣时,太监站在皇帝身边

大臣来向皇帝请示汇报工作时,由太监挑起帘子放大臣进屋见皇帝,大臣进去后,太监就自动退到门外候着。所以,在清朝一般都没有皇帝和大臣谈话时,旁边站着太监的情况。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