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魏晋时期皇、士之争,反而造成了“上品无寒门”现象的发生?

2020-12-02 00:02:28 作者: 为何魏晋时期

所以,就像道家老子所说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我们对待任何事物都不能只看它好的一面,而忽略了它不好的一面,就拿士族和皇权来说,正是因为统治者过分追求对中央集权的加强,而忽视了士族的不断壮大,使得最后皇权不得不受到士族的限制。

四、历史遗留问题

1、皇权和士族的矛盾达到顶峰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历了数不清的皇帝的更替,但无论皇权怎么变化,士族的地位一直不变,皇权和士族相互扶持,相互反哺。

在魏晋之初,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建立九品中正制,这使得皇权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但由于统治者过度的对地方的控制,致使选官的权利落入了门阀士族之手,而又由于中正官大多是以朝廷二品以上的官员担任,导致士族把握了选官的权利,等到了魏晋南北朝的中期,士族达到了全盛时期,从而使得皇权被削弱。

魏晋的后期,统治者开始崛起,他为了把朝堂的控制权力,从士族手里夺走,建立了司徒和被评人,来限制中正官的权利,这促使皇权得到复燃,但统治者没想到的是,这个举策,加大了士族和寒门之间的矛盾,也加大了士族对统治者的不满,使得魏晋后期进入崩溃阶段。而皇权与士族的矛盾问题,也间接地为后世统治者在对待士族,寒门的态度和政策上,获得了更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2、民族大融合带来的冲击

自东汉覆灭以后,统一的多民族大帝国分崩离析;之后,又历经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以及南北朝对峙的局面,在这政权分裂、战乱频发的三百多年中,我国古代出现了历史上第二次空前的民族大融合,北方的民族往南方迁徙,南方的民族往北方迁徙,这使得我们的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

北魏孝文帝在建立北魏政权后,为了巩固统治地位,促进经济发展,他模仿汉代的政治制度,实行三长制,均田制,改胡姓为汉姓,倡导胡人与汉人之间联姻,这些制度的实行,使得胡人和汉人之间的隔阂逐渐缩小,并且胡族百姓积极接受汉文化的熏陶,学习和实践汉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再加上孝文帝对农业发展的重视,积极推广均田制,极大地促进百姓对农业的热情。

北魏孝文帝

同时也促进了少数民族由游牧生活向农耕生活的转化,加速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这对我们第二次的民族大融合起到了重要的影响。正是由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使得长期受战乱影响的百姓们得到了暂时的休整,也使国家的经济得到了繁荣发展,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为后世隋朝建立民族大一统的格局奠定了基础。

五、结语

在这样皇权被架空的历史背景下,统治者对于崛起的门阀士族,只能用暧昧的状态来维持他,既不能太亲近,也不能太冷淡。同时,统治者为了维持朝廷稳定,为了维持国家的繁荣,只能另辟蹊径,通过加大对内官的扶持力度,加大对寒门人才捆绑,使自己的封建王朝得以达到势力的均衡。但由于士族门阀的阻碍,寒门依然不能进入朝堂的中心,这使得统治者的地位岌岌可危;魏晋时期的统治者只能作为门阀士族的傀儡,来维护这可笑的王朝统治。

而寒门子弟,由于国家朝堂的腐败,统治者的无能,使得那些才华横溢的寒门子弟的抱负得不到施展的机会;也使得他们最终辞官,归隐田园。这既是寒门子弟的悲哀,也是他们的幸运,悲哀的是壮志难酬,幸运的是减少了虚伪王朝对他们的迫害。正因他们对官场的失望,使得他们把满腔的热血,都奉献给了中国古代的文化产业。

所以对于魏晋南北朝这个时代,我爱恨交织,爱它为我们中国文坛做出的贡献,恨它给百姓们带来的疾苦。

参考文献:

1、浅谈魏晋南北朝"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现象成因

2、《晋书许迈传》#士族#皇权#魏文帝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