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34年春,诸葛亮准备了三年的劝农讲武,他认为时机已到,于是他再率十万大军出斜谷口。为了分散曹魏的兵力,以便于更好的占据关陇,诸葛亮派使臣到东吴,希望孙权能同时攻魏。孙权得知消息后,当即率领十万大军北上伐魏。蜀军出征后,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下扎营寨,为了保证粮草,诸葛亮开始在渭、滨的居民之间屯田生产粮食,按理说,这一次诸葛亮准备充足,又是倾尽全力来袭,只要逼得司马懿出战,他就有获胜并进军关陇的机会。
只可惜孙权率领的十万大军被魏明帝曹叡亲自率领的军队打败,而司马懿吸取了第四次北伐时的教训,无论诸葛亮如何挑唆,甚至连诸葛亮送来女装羞辱司马懿,司马懿依旧避战不出,因此,两军在五丈原对峙。只可惜诸葛亮因为事事亲力亲为,再加烦心事又多,吃的少,因此身患重病,且病情日益恶化,不久就在军营之中与世长辞,结束了他光辉灿烂的一生。由于诸葛亮自出隆中以来,就跟随刘备一路奔波,管理的事情繁多复杂,几乎将全身心投入到蜀汉的建立与维系工作中,因此人们往往只看到了他历经上千年仍不褪色、历朝历代赞誉不绝的内政能力。而即便陈寿在《三国志》中称诸葛亮“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但诸葛亮能在东晋时期被追封为武兴王,与韩信白起同为武庙十哲之一,他的军事能力也是值得肯定的。那除了这些外,诸葛亮是否还有其他方面的才能呢?
事实上,除了军政能力之外,诸葛亮也是一个文学家。虽然诸葛亮在蜀汉执政期间十分务实,再加上事必躬亲,十分繁忙,因此他即便有不俗的文学素养,也很难有时间像曹操父子那般在历史上留下大量辞赋。但诸葛亮不写辞赋,并不代表他没作出过优秀的文章,当他与刘备第一次相见,并决意辅佐刘备后,他作了一段规划布局,后来在北伐之前,他写了一篇战争檄文,希望刘禅能同意他出兵北伐,而这两篇似乎带有工作性质的文章,都成为了如今语文课中的必背文章,足见他的文学作品是得到了世人的认可。除了《隆中对》与《出师表》外,诸葛亮还写过很多诸如《权制》、《兵要》、《科令》、《训厉》等务实的文章,这些文章既不华丽也不柔美,但都极有价值,足见诸葛亮在文学上的造诣之强。
除了文学方面外,诸葛亮在外交上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在刘备被曹操逼得撤出樊城后,诸葛亮奔赴东吴,促成了孙刘联盟。即便在夷陵之战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也能在第一时间与东吴再结同盟关系,在此期间,两国交往频繁,不动兵戈,最后甚至发展到两国互相给对方提出政策和任命方面的建议,足见诸葛亮外交能力之强。
除了这些方面外,诸葛亮在书法、绘画、音乐和发明创造上也有很深的造诣,而即便是这些流露出来的才能,也是诸葛亮在高压的工作环境下偶然展现出来的才能。唯一让人遗憾的是,由于诸葛亮工作繁重,因此他并不是一个合格的教育家,他仅诞下诸葛瞻一个儿子,却没能将诸葛瞻培养成和他一样能力全面的人才,这不得不说是个遗憾。
笔者认为,诸葛亮身为蜀汉的丞相,在内政和军事方面能力出众,而他在对国内的经济、政治、外交、民生、军事、科研等工作全盘负责的同时,竟然还能兼备如此多的才能,因此称诸葛亮是全才也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