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战多胜,以步制骑的思想催生宋朝特色的军队编制,弓驽兵占4/5

2020-12-03 00:00:21 作者: 小战多胜,以

对于宋朝,我们都会有“文强武弱”的印象。特别是在历史上的多场著名战役,两宋在国家级的战争中多是以败告终——雍熙北伐,败;燕京之战,攻城不力,招来金人南下;东京保卫战,城破,败;富平之战,败;端平入洛之战,全军覆没……

然而,与之对比的却是小战得力——澶渊之战,胜;黄天荡之战,胜;郾城大战,胜;襄樊保卫战,僵持数年,蒙古和平招降;钓鱼城之战,坚守数十年,蒙古和平招降……

二者对比,不难看出两点:两宋之胜,胜在将;而若宋军参与小战,战绩不赖。武将与士兵,相辅相成。

由此看来,两宋并非真的如印象中般积贫积弱。宋军得于良将率领,必得大捷;而这其中,其实有着宋朝的一套独特的步兵训练体系。

北宋建立时,幽云十六州被辽国占据,而夏州则被李氏王朝侵夺,更何况漠北草原。古代中国的两大产马地,均为宿敌为据,这造成了两宋多步战,战马如黄金般金贵的现实。因而,在御国之战中,步兵便成为了宋朝军队的主力。

对此,两宋为突破本身在骑兵上的天然劣势,独特地将军队的编制和武器配给比例做了调整。自宋仁宗开始,形成了一套“两宋特色”的编制——弩兵为主,弓兵为辅,刀枪兵为近战主力。其中,弩兵占了整支军队的1/2,弓箭兵则占了3/10,剩下的为刀枪兵,仅仅占据了1/5。如此,便完美地迎合了宋军“以步制骑”的作战思想,使之具备了和辽、夏、金等国作战的资本。

然而,在特色的编制之下,并不意味着各兵种独立作战。由于骑兵数量极其有限,暂且不在此多做叙述。步兵的这三个兵种中,单兵种并非仅仅负责其单一的作战任务,而是相辅相成。当宋军与敌军近战之时,占据部队比例4/5的弓驽兵也必须拔出刀剑,与刀枪兵配合作战。而这就意味着,宋军士兵的选拔和训练会更加严格而复杂。

在两宋,因为士兵都是职业化,所以想要进入军队,就必须先通过选拔官吏们的“体检”。即便本身就是武才,也要通过体能测试以及“面试”才能最终被编入营,更何况一般平民。这意味着,普通人想进军营混口饭吃,会打架还远远不够,还得身体健康,还得素质过得去。像那些市井无赖,即便经过了体能测试,也会被最后一轮给淘汰掉。

入伍之后,才是真正的军训。自从穿上军装之日起,士兵们就要首先接受系统的理论知识,了解军中的术语、旗语等,“草教日阅,无得番休”,连一刻的时间都不让休息。而作为宋朝军队作战的“内务秘诀”,《武经总要》更是总管以下的军官人手一本,确保基层的部队能随时参阅,熟记军机要诀。

而理论学习之后,便是实战的训练。在每个驻所,士兵们按照“驻”和“战”分成两部分,轮流进行驻防和训练,“无得番休”。日常的训练之后,也有每年特定时节的合练。届时,各部均要调派部队进行大型操练,确保士兵们在大型战争中能配合组件战阵。

除了理论和军事实训之外,士兵的体能也是两宋极其看重的点。宋朝著名的“禁军轮替制度”,就是为了锻炼士兵们的长途奔袭体能;而诸如岳家军这种宋朝精锐部队,在单兵体能训练中更是规定必须身着45斤重的铠甲进行实训……

以上种种,均是单兵的日常训练,更何况再落实到不同兵种的训练之上,以及日训、合练之中的兵种、兵团配合上。在这一切实训背后,更是有着一套严格的考核制度,优者赏,劣者罚,甚至杀、赶出原属部队。

只不过,两宋400年的历史太过于长,两宋之初的宋军尚且能按要求训练,但随着盛世落幕,两度朝末,特别是北宋末年,多处军队武备松弛,训练成了应付,报备朝廷的兵员数更是参杂着真假……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