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人吃狗肉吗?兼谈宋朝人的无肉不欢,狗活在宋朝并不幸福

2020-12-02 23:18:20 作者: 宋朝人吃狗肉

宋高宗赵构割地求和以求安宁的做法给已养成“闲情雅致、以人为本”生活方式的宋朝人一种休整,南宋出现了市民阶层。唐代是中国中世纪的结束,而宋代则是中国近世的开始,宋朝人的生活从某种层面上讲已经十分接近现代人生活。

宋朝相较于以前朝代比较富庶(不是绝对,有些山区养不起孩子有溺婴现象),在饮食上也花样繁多。本文探讨一下宋朝的肉食习惯,中国有句老话“无肉不欢”,我们的民族的饮食习惯是以素食为主,吃肉就代表着生活富足。

宋朝吃肉的事,简单地说宫廷和上层官僚吃羊肉,老百姓主要吃猪肉、鸡肉,朝廷上上下下不准吃牛肉。社会上有吃狗肉的但不多,除了宋徽宗因为自己属狗曾经禁止全国吃狗肉外,大多数时间政府不管这种事。苏东坡是反对吃狗肉的,颇有现代爱狗人士之风,但是理由很牵强。

北宋赵佶《文会图》(局部)高级茶宴

北宋皇宫御厨主要用羊肉,不用或很少用猪肉。朝廷最初主要从陕西买羊,陕西冯翊县(今陕西大荔县)的羊肉据说“膏嫩第一”。宋仁宗和宋英宗时期,从河北榷场(宋辽金元时期交界地区所设的互市市场)买了数万只契丹(辽朝)羊。宋神宗时期一年御厨用掉43万4463斤4两羊肉,常支羊羔19口,而猪肉只有4131斤。宋哲宗高太后当政,下令不得宰羊羔吃,这是因为北宋牧场太少,养殖的羊数量很少也很珍贵,宫廷里都不够吃,老百姓就很难吃到羊肉了。到了南宋,丢失了北方牧场,弄到羊肉就更困难了。南宋孝宗时,皇后中宫内膳,一天就只能用一只羊了。这时候,就要吃鸡肉和猪肉以及水产补充了。

北宋开封城,每天晚上有几十个老百姓赶着上万头猪从南薰门入城,赶到杀猪羊的作坊,卖肉人担着或推着小车在集市上叫卖猪肉。到了南宋临安,城内外有大量的肉铺子,悬挂着成边(片)猪,每天每个铺子都能卖出不少片猪肉。城内的肉市叫修义坊,巷内两条街边都住着屠户,每天杀数百头猪,以供应餐馆和摊贩。

一代文豪苏东坡是有名吃货,对于推动猪肉进入中国百姓家做出过巨大贡献。东坡肉相传为苏东坡创制,一说为其小妾王朝云在苏东坡被贬黄州之际为改善其饮食所创。东坡肉最早发源地是四川眉山,原型是徐州回赠肉。

相传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苏轼赴任徐州知州。七月七日,黄河在澶州(治所在今濮阳市南)曹村埽(今河南滑县东北曹村)一带决口,至八月二十一日洪水围困徐州。苏轼率领禁军武卫营和全城百姓抗洪筑堤,经七十多个昼夜保住徐州城。全城百姓为感谢这位好知州,纷纷杀猪宰羊,担酒携菜上府慰劳。苏轼推辞不掉,收下后亲自指点家人制成红烧肉,又回赠给参加抗洪的百姓。百姓食后,都觉得此肉肥而不腻、酥香味美,一致称其为“回赠肉”。此后,“回赠肉”成为徐州传统名菜。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二月一日,苏轼被贬到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任团练副使。他自己开荒种地,号称“东坡居士”。在黄州期间,他亲自动手烹饪红烧肉并将经验写入《食猪肉诗》:“净洗锅,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意思是,“把锅子洗得干干净净,放少许水,燃上柴木、杂草,抑制火势,用不冒火苗的虚火来煨炖;等待它自己慢慢地熟,不要催它,火候足了,它自然会滋味极美。黄州有这样好的猪肉,价钱贱得像泥土一样;富贵人家不肯吃,贫困人家又不会煮;我早上起来打上两碗,自己吃饱了您莫要理会。”苏轼在徐州及黄州时烹制的红烧肉,只在当地有影响。真正闻名全国的红烧肉,是苏轼第二次在杭州时的“东坡肉”。

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一月三日,苏轼来到阔别15年的杭州任知州。元祐五年(1090年)五、六月间,浙西一带大雨不止,太湖泛滥,庄稼大片被淹。由于苏轼及早采取有效措施,使浙西人民度过难关。他组织民工疏浚西湖,筑堤建桥,使西湖旧貌变新颜。杭州百姓很感谢苏轼做的这些好事,夸他是贤明的父母官。听说他在徐州、黄州时最喜欢吃猪肉,于是到过年的时候,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苏轼收到后,便指点家人将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然后分送给参加疏浚西湖的民工们吃,大家吃后无不称奇,把他送来的肉称为“东坡肉”。

 1/5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