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皇帝朱元璋曾经当过和尚有感情,为何登基后又严格管控和尚?

2020-12-03 16:52:26 作者: 明代皇帝朱元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前曾经有过一段做和尚的经历,这段经历体验并不好,主要也是为了混口饭吃,但是做和尚期间也没有能够达到吃饱饭的地步,最后被迫去周围流浪乞为生,之后参加了起义军,然后才可似乎发迹的。在此之前的日子过得很不好,只能说是勉强维持生计,不至于饿死而已,在寺庙出家的经历也使得他充分理解了宗教的本质。因此在他当皇帝以后对于宗教采取了严格的管控措施,就是怕某些别有用心的人通过宗教手段来反对政府,害怕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另外他对寺庙等也没有采取极端的手段,毕竟自己也做过和尚还是有一定感情在里面的。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谈谈:

明代宗教情况

在元至正十二年(1352)三月的一天,一个年轻和尚脱下袈裟,投身到了农民起义的大潮之中,十六年后,这个当年的年轻和尚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这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从和尚到皇帝,这样一个特殊的变化,也就必然给明代的佛教带来一些特殊的影响。

在明代,宗教的发展是一个较为特殊的时期,随着宋、明理学显学地位的确立,作为中国自身的宗教道教和较早传入中国的佛教,都逐渐走向了衰微。宗教学术无法与新儒家们那种平民化的学术思想相对抗,所谓三教合一的趋势的主流,实际还是宗教的儒化。这主要是由于随着专制主义皇权统治的不断强化,宗教作为统治工具的作用,已经最大程度地减弱。明代的宗教只是比较突出地表现在了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作用。

另一方面,与官方宗教的情况相反,明代的地方民间宗教却经久不衰地发展,成为秘密社会乃至民众的精神武器,因此对于宗教的控制也就成为了明代管理宗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伊斯兰教在明代西北地区得到了发展。其他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宗教,如藏传佛教、小乘佛教、萨满教、东巴教等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明朝后期,西方传教士来华,开始传播天主教,并且打入了士大夫和部分民众当中,成为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一件大事,到明朝末年,天主教一度有机会成为统治者新的宗教选择。

明代对主要宗教佛教的管理

因为朱元璋当过和尚,这就给明代的佛教带来了一些特殊的影响,也就决定了明初佛教的微妙地位。根据史料记载:帝自践阼后,颇好释氏教,诏征东南戒德僧,数建法会于蒋山,应对称旨者辄赐金襕袈裟衣,召入禁中,赐坐与讲论。吴印、华克勤之属,皆拔擢至大官,时时寄以耳目。由是其徒横甚,谗毁大臣。举朝莫敢言。

朱元璋登基后请为佛教专门设立了官职,先置善世院为僧录司,设左右善世、左右阐教、左右讲经觉义等官,皆高其品秩。道教也是一样。在此期间度僧尼道士达到了数万。

以上这些只是笼统地记述,明初朱元璋的佛教政策实际上还是以控制为主。 自洪武元年(1368)设立善世(佛教)、玄教(道教)二院,到洪武四年(1371)就取消了。五年起,诏给僧道度牒,而此后十年间并未再设立僧道官署。直到洪武十五年(1382),始置僧录司、道录司。 僧录司是明代佛教最高管理机构,设官左、右善世各一人,正六品;左、右阐教各一人,从六品;左、右讲经各一人,正八品;左、右党义各一人,从八品。各府县则设有僧纲司,选精通经典、戒行端洁者掌之。并定全国僧人为三等:曰禅、曰讲、曰教。 这大概就是李仕鲁等儒臣上疏反对明太祖“舍圣学而崇异端”之时。

学士李仕鲁性刚介,由儒术起,方欲推明朱氏学,以辟佛自任。及言不见用,遽请于帝前曰:“陛下深溺其教,无惑乎臣言之不入也。还陛下笏,乞赐骸骨,归田里。”遂置笏于地。帝大怒,命武士捽搏之,立死阶下。这是儒、释之争在明初的反映。在李仕鲁之类的儒臣们看来,对于佛教,应该是实行厉禁的。其实在此前,明太祖已有对于僧道的限令:洪武六年十二月戊戌,上以僧道日多,蠹财耗民,莫此为甚。乃诏天下府州县止存大观寺一,僧道并处之。非有戒行通经典者,不得请给度牒。又禁女子年四十以下为尼者。并著为令。这个限令的下发,是因为洪武五年给度牒令后,取得度牒的僧道一时多达九万六千余人,不得不加以限制。然而到十五年设立僧录司后,不到三年时间,新度牒的僧尼又达二万九百五十四人。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