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磨墨为什么只磨一点点,写完剩下的全部要倒掉

2020-12-03 18:32:02 作者: 古人磨墨为什

我们看古代电视剧,往往看到这样一个情节:古人要写字时,取来文房四宝之后,摊开宣纸就要开始磨墨。有个脑洞比较大的读者,曾经问我,为什么古人不事先磨好墨,然后随身携带,便于使用呢?这样一来,在一些争分夺秒的关键场合,比如科举应试之时,不久节省了时间吗?

这个想法不可谓不好,也正是如此,现代的墨汁大约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现的。它就便于携带,也可以让砚台变成并非必不可少的文房之物。然而,古代为什么就不利用闲暇时间,先磨好墨水,以备不时之需呢?根据《述古书法纂》记载,墨是由周宣王时一个叫做邢夷的人发现的。当时没有墨,写字绘画都非常不方便,他在偶然之间用松炭、锅灰和糯米粥一同制作成墨条,这就是所谓的:邢夷始制墨,字从黑土,煤烟所成,土之类也。

墨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文化传播的效率,也让古代中国出现了数不胜数的优秀书画作品。然而,在实践中古人却发现,如果写完字之后,研磨的墨水还不倒掉,隔了一夜之后,性状就会发生很大的改变。原来细腻呈现暖味,隔夜的墨水颗粒较大、有覆盖力、色相比较冷。因此,它还得到了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做宿墨。

如果您亲身试验的话,会发现用宿墨写完的书法作品,刚开始也没有什么不同,装裱后短期内也看不出区别。但是,只要时间稍长,就会发现极容易产生晕墨现象,污染作品。因此,绝大部分的人,都不会使用宿墨来创作,每次用墨完毕,都必须小心清理干净,以免下次使用受到影响。

关于清洗宿墨,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那是记载在宋人何薳《春渚纪闻•赵水曹书画八砚》笔记之中:当时有个叫做赵竦的书法名家,练字勤快但不爱清洗整理这些琐事,他又不喜欢用宿墨写字,嫌宿墨中的颗粒太大,影响运笔的流畅性。于是他准备了八方砚,每天用一方。等到八天之后,才一起洗净。

就因为宿墨的种种弊端,在笔者小时候练字时,老师就再三叮嘱不能用宿墨。其实,以小珏看来,我们普通人,如果是平时练习书法,倒也无妨,毕竟写完的草稿就当成废纸扔掉了。但如果是正式场合下的作品,是绝对不能用宿墨的。这就像隔夜饭菜,自己吃吃可以,来了客人还是要做新鲜的。

但是,凡事都有例外。从古至今都有一些名家,发现了宿墨也有好处。它墨色最黑,可以用于画作中最后一道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早在北宋时著名绘画大师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的“用墨七法”之中,宿墨的用法就是其一。

在近代时,黄宾虹就特别钟爱宿墨,而且对此法推崇备至。宾翁曾经将用墨归纳为“浓、淡、破、渍、泼、焦、宿”,而且还毫不掩饰对宿墨的喜爱:近时学画之士务先洗涤笔砚,砚取新墨,方得鲜明,古人作画,往往于文词书法之余,漫兴挥洒,殊非率尔,所谓惜墨如金,既不欲浪费笔墨也。画用宿墨,其胸次必先有寂静高洁之观,而后以幽淡天真出之。睹其画者,自觉燥释矜平。

当然,这就是高手中的高手,所以宾翁的字画价值高昂,就在于他已经信手拈来,融会贯通。一般的书法爱好者,还是要老老实实使用新墨。但为什么现代墨水又可以反复使用呢?这是因为墨汁要么是用化学方法和制而成,要么是添加了电解质和防腐剂。建议大家练习书法时,还是采用古法磨墨。自己研磨,可以平心静气,理清思绪,创作更好的作品。小朋友研磨,可以给他文化的熏陶。红颜磨墨,更是一道靓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