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有一种美德,叫“做好事不留名”,即使帮了你很大的忙,也不会告诉你,把你蒙在鼓里。这种做法是好还是不好呢?咱先别下结论,来看看下面这个故事。
东晋元帝的时候,大将军王敦手握重兵,觉得皇帝身边那几个人老是为难自己,就把手下人都召集起来,让大家想想怎样才能既除掉那几个人又师出有名。大家查字典的查字典,打求助电话的打求助电话,历时一个月,终于总结出了一百个备选方案交给王敦定夺。
王敦最后选定了一个最师出有名的方案——清君侧。
司空王导听说哥哥要“清君侧”,大吃一惊。作为官场老手,他当然知道“清君侧”是什么意思,当即带着全家老小一百多口人跪在皇帝门口请罪,发誓要跟王敦断绝兄弟关系。
这天,大臣周伯仁正好要进宫跟皇帝说点事儿,在门口碰见王导正带着一大家子人声情并茂地朗诵请罪书。周伯仁刚想转身,就被王导逮个正着,叫道:“伯仁兄,看在我跟你往日交情的份上,务必帮我跟皇上求情,我全家老小的性命都交给你了!”
周伯仁眼都没有抬,径直走进了皇宫。
但老周这样做并不代表他无情无义,进了皇宫之后,周伯仁对皇帝道:“如果一个人犯了罪,他的兄弟不但不包庇他,而且还跟他划清了界线,主动向朝廷请罪,那他的兄弟有没有罪?”
皇帝道:“只要不是合谋,就没有罪。而且照你说的,那个人还是个贤人。”
周伯仁接着道:“皇上真是英明。现在大将军王敦谋反,他的弟弟王导天天跪在外面请罪,皇上觉得应该如何处置呢?”
皇帝笑道:“你的意思我知道了,王导忠心耿耿,世人皆知,连我能当上这个皇帝都离不开他的功劳,我怎么会不相信他呢?你就放心吧,我不会拿他问罪。”
周伯仁出来后,又碰见王导,王导继续向他求情,可这位老周同志却像是吃错了药,仍然对王导不理不睬,走出老远才勉强嘟囔了几句。王导连忙把耳朵凑过去,听到的却是:“今年一定要杀了这个老东西,跟皇上换个大金印玩玩儿。”气得王导差点吐血。
周伯仁回到家后,对皇帝还是有点不放心,这小子出尔反尔的事儿可没少干,要是转眼又变卦了,那我怎么对得起王导?当即又写了一封长信,按照写讣文那种风格,从王导的第十八代祖宗开始写起,历代先贤如何学雷锋做好事,一直写到王导出世算一个段落,王导出世之后更是不得了,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小心谨慎、舍己为人、先人后己、鞠躬尽瘁、舍身忘死、视死如归、万古长青、永垂不朽……直把王导写成了一位根正苗红的古往今来第一号大完人,要是他能谋反,那连世界上最笨的那头猪都能当皇帝了!写完后,周伯仁又检查了三遍,确认没有错别字了,这才装进一辆大车里,叫人给皇帝送了过去。
历史已无数次地证明,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老周写的这封长信实在是太长了,皇帝又是当小说看,又是当童话看,最后还让三宫六院都来帮着看,当终于看完最后一页的时候,这封信的作用也失去了——王敦已经打进了首都,王导已不需要你们宽恕了!
虽然王导主动跟王敦脱离了兄弟关系,但王敦仍然很仗义,又把他请进了宫中,共商国计。
王敦问:“周伯仁这个人德高望重,让他来当个司徒、司马怎么样?”
王导正为周伯仁不仁生气呢,哪儿能同意让他当大官,闭着嘴一句话也不说。
王敦又问:“那让他当个仆射怎么样?”
王导仍然不说话。
王敦又道:“既然你不同意,那就只能杀了他了。”
王导继续不说话。
但不说话已经说明了一切,老周同志没能换来金印,却换来了刀印。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一问三不知”,充满了血腥,也充满了遗憾。
有时候我们不禁会想:要是周伯仁提前告诉王导他正在设法救他,结果会怎样呢?毫无疑问,那将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可现在呢?自己白白丢了脑袋不说,还让不知情的王导终日生活在惶恐与仇恨当中,实在是两败俱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