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嘉靖年间,生活在弹丸之地的卑微寇族,不断的骚扰我中华龙兴之地的东南沿海岸驻兵薄弱的乡镇。倭寇以烧杀抢掠为主,得手后即刻转移,如同老鼠一般油滑灵活,让负责剿灭倭寇的大明军队颇为头疼。
明朝推行军户卫所制,军户的百姓种地不纳税,但是需要服兵役,且国家不发军饷与装备。朱元璋曾自豪的说“朕养兵百万,而不费国家一粟”,后来军户的土地兼并严重,逃亡军户越来越多,导致卫所兵战力低下。抗倭名将俞大猷曾上书皇帝,要求成立一支专业军队,这些军人不种地,只训练杀敌本领,同时这些军人领取高额兵饷。俞大猷这一建军思想不符合明朝祖制,同时明朝政府财政拮据,也养不起一支数十万的职业军人,最终俞大猷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所以,早期抗倭的明军战斗力低下,武器装备也非常落后。反观倭寇不仅装备精良,而且训练有素,具备娴熟的作战、格斗技术,单兵作战能力明显高于明军兵勇,明军在与倭寇的几次正面交锋中均大败而归。
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平灭倭寇时,发现倭寇虽然长得个子矮,但打起仗来很生猛,一米五几的身材,近身格斗像猴子一样灵活,特别是倭寇使用的武器倭刀,冶炼精良,锋利异常,可以连续砍断十几支长矛的矛杆,明军吃了不少亏。
俗话说,一寸长,一寸强,克制五短身材的倭兵,用长武器最有效果。而当时明军的武器装备,大都由官营的兵工作坊生产制造。京师有大型兵工厂,其实也是手工作坊。各地方也有自己的兵工作坊。一旦明军在某地作战,就要由当地的官府组织生产武器,供应军需。这中间,难免又是一番贪污盘剥,其生产的武器质量可想而知。大半是滥竽充数,不堪使用。
殊不知委用非人,稽查无法,任是如何估减,愈减愈於器具上剥削,而自侵之数原不减也。谁肯又将已赀佃造,更不知器具造成无用,并将给造之赀尽数置於无用之地?——《纪效新书》
戚继光将军基于官营作坊武器质量差,便针对“倭刀”攻击距离短、攻击形式少的弱点,自己发明了能够在最大成度上限制“倭刀”作战能力的武器——狼筅。
狼筅以生长在南方的植物“毛竹”为设计蓝本,在经过特殊处理的竹竿上,固定若干个如同“树枝”般的铁质尖头,竹竿长5米,铁枝在25厘米至60厘米之间。
“狼筅”这个名字与武器本身的外形有关,“狼”指的是铁枝末端的“狼牙尖刺”,“筅”指的搅拌茶粉的工具,狼筅的外形与茶道工具“筅”有些相似,所以起名为狼筅。
狼筅最大的优势便是用料常见,工艺简单,可以在短时间内装备大量部队。狼筅主要用毛竹制作,这玩意北方少见。但是南方到处都有,材料很好找,也非常便宜。而狼筅的制作非常简单,就是在一根大毛竹前面,装上一个一尺长的铁枪头。连吱吱喳喳都不用砍掉,省工省料,制造起来非常快捷。
所以说,狼筅是既便宜又好用的个神兵利器。
可是“狼筅”的单兵作战能力并不理想,竹竿上的铁质尖头甚至连猪肉都割不透,基本上没有任何杀伤力,但是戚继光将军制作狼筅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进攻,而是防守。
狼筅不是什么黑科技武器,其实就是5米长的竹子,在头上固定一些铁制的钩钩刺刺,像锋利的狼牙一样。这种武器并没有名字那么威力大,作用说起来有点阴损,就是利用长度阻挡对手近身,利用铁枝扼制对手进攻的灵活性,消耗对手体能,借机消灭。其实用毛竹副枝做过大扫帚的人,应该都印象深刻,那扫帚枝刷到人身上就是一道血印,关键想折断它还真不容易,刀砍上去之后,直接就会滑到一边,根本不容易砍断,泡了桐油的更滑,更无法着力。
特别是在戚继光将军独创的“鸳鸯阵”中,狼筅简直是如鱼得水,成了倭寇的噩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