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间摩崖石刻惊现贵溪信江河岸

2020-12-04 22:29:38 作者: 乾隆年间摩崖

昨日

在位于信江上游流口河段

惊现乾隆年间摩崖石刻

“削石平澜”四个大字

清晰可见

摩崖石刻是起源于远古时代的一种记事方式,盛行于北朝时期,直至隋唐以及宋元以后连绵不断,摩崖石刻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史料价值。

▲贵溪地方文史爱好者刘先生(左一)

贵溪地方文史爱好者刘先生早前从贵溪县志上得知,信江河岸边有摩崖石刻,但久未见真迹。近日从信江河边打鱼人处打探,有人说的确见到过。

12月2日,趁着枯水期,记者随着刘先生一行人驾驶鱼船,从铜都大桥处逆水而上。薄雾中行驶2公里,至信江上游流口河段。大家沿岸仔细寻找,遂在枯树丛中隐约发现一个“平”字,惊呼之中,将船靠至摩崖处。

行至近处,可见“削石平澜”四个石刻文字,掩映于冬日斑驳的苔藓之中。由于岁月的自然风化剥蚀,散发出流年的沧桑,令人无限遐想。

砍去岩壁上的藤蔓,去除苔藓,清洗后,经历了几百年的风吹雨打, “削石平澜”几个正楷大字依然清晰有力。字径大约50*40公分左右,题字人为举人张圯受,刻于乾隆二十四年,距今261年。

据刘先生讲解,摩崖石刻处名为头巾滩,滩头曾有暗礁,许多经此的船只顺流而下时常会触礁,造成船毁人亡。乾隆戊午(1738)年,住在江边村庄的吴祖虞等人募集资金,请来工人,将暗礁削平,从此河流趋于平静。举人张圯受参与此事,便将“削石平澜”四个大字题刻于石壁,以此纪念。

“该石刻的发现,有力地佐证了乾隆初年贵溪削除头巾滩暗礁的史实,对于研究贵溪古代水运交通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意义重大,还待做进一步的考证。”刘先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