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狐书生》刘道然: 古代有千万个像我这样客死异乡的落第书生

2020-12-06 11:21:05 作者: 《赤狐书生》

在古代,如刘道然一样客死他乡的落第书生,何止千万?

相传人生最得意的是:久旱逄甘雨,他乡见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挂名时。

但也有人续写了人生最不得已的四件事:寡妇携儿泣,将军被敌擒。失恩宫女面,下第举人心。

其中,“下第举人心”毫无疑问是古代最常见的。

在《赤狐书生》中,刘道然一生到死都还在参加科举考试,最终客死他乡。可以说因科举而生,因科举而死。就连做了厉鬼后,他的武器也是翰墨和文字,可见科举形成了他多大的怨念。

纵览中国古代科举的历史,刘道然毫无疑问就是这些失意者的“集合”。

科举考试制度从隋唐时期产生发展,并一直延续到了清代。人们总是很容易注意到“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成功者,但其实在古代,大多数参加科举的考生,都是失意者、失败者,他们最终被淹没在了历史的洪流中。

引用傅璇琮先生在《唐代科举与文学》中的一句话:

唐代进士科所取的人数,前后期有所不同,但大致在三十人左右。……进士、明经加起来,也不过占考试者总人数的十分之一。可以想见,风尘仆仆奔波于长安道上的,绝大部分是落第者。

有些人屡战屡败,但有些人也就为此付出了青春、家庭甚至是性命。

在京城,甚至专门有人根据“大多数人必定落选”这一非常明显的结论去卖卜——为考生占卜科考的成绩。

很多人去花钱占卜,卜人的结论大多数是不中,但他也因此得了一个占得很准的名声。

大家都以为他占得很准,其实这不过是“大数据”而已。下面,朱朱老师就带大家认识一些“刘道然”。

举几个终生科考的例子

《唐摭言》记载:

刘得仁科举三十年都没能成功中举,最终郁郁而终。因为他的死太有代表性了,很多诗人和书生都“物伤其类”,纷纷为他写诗文吊唁,如:

忍苦为诗身到此,冰魂雪魄已难招,直教桂子落坟上,生得一枝冤始销。

这位诗人希望有“桂子”开在刘得仁的坟上,销去他的怨愤和遗憾。”“桂子”代表什么?自然是“折桂”也就是科考夺冠,考中进士的意思。

《云溪友议》记载:

唐代元和十年,廖有方因为科考失意,去蜀地游览开解心情。在借宿之地的暗室之内,偶遇一个贫病儿郎。细问之下,他也是一个参加多次科考未中的失意书生。

没多久,这个书生就去世了。廖有方把自己的鞍马贱卖后,将这个无名的书生安葬在这里。

可怜这个书生,到死都没有人知道他的姓名,也没能“衣锦还乡”。

邵伯温的《邵氏见闻录》记载:

很多书生本就是从偏远地方赶考,可以说是背水一战,但因为没中举又无钱归家,很多都跳河自杀了。

这些人,也是客死他乡。

唐代《会昌解颐录》记载,进士祖价落第后在一个空佛寺里落脚过夜。到了晚上,祖价正在赏月时,忽然看到一个书生飘然而至。两人一见如故,谈经论史,引为知己。

到了深夜后,书生就作揖离去了。

第二天,祖价遇到住在附近的人,就打听这个书生。然而得到的回答是:

此前后数里,并无人居,但有书生客死者,葬在佛殿后南冈上。

祖价这才知道,昨夜和自己咏诗的,是一个客死在异乡的书生。

这个做了鬼,还要谈文论诗的书生,像不像刘道然?

落第失意,自古多见,让人读来忍不住为他们伤心侧目。至于更多的书生故事,我们在《聊斋志异》中能看到很多——何况蒲松龄自己就是落第之人。

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而在那个年代,不如意的人也占了十之八九。幸运的是,在我们这个时代,考试只是人生和生活的一部分和一个阶段,我们有机会选择自己的兴趣,规划自己的人生。

愿大伙儿都能追寻到人生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