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清朝军队,为何有的士兵胸前是兵字,有的却是勇字?

2020-12-06 19:19:09 作者: 都是清朝军队

简单点讲,这其实就是合同工和临时工的区别。“兵”字代表清朝常备军,即八旗兵和绿营兵。

这是由朝廷养着的国防军。他们的招募、训练、指挥调度以及军饷都是朝廷统一调度,他们直接对朝廷负责。“勇”字则代表清朝各地方的团练乡勇,如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

他们是有当地的地方乡绅组建,维持地方治安,看家护院等等。他们是对地主负责,他们的军饷和武器也是由这些地主提供。至于其他的,那是这些地主和朝廷的事儿。

如果具体来讲,主要是两点区别:

第一、兵员组成不同。

就如同咱们开头所提到的,胸口写着兵字的士兵是清朝常备军,是正规部队,无论是城防还是打仗,这部分军队都是最先承担战争责任的。

而清朝时期的正规军主要由八旗军和绿营军组成,八旗军的战斗力是清朝初年最强悍的,其前身是努尔哈赤打天下的八旗铁骑,清一色的女真人,纵横辽东,号称当时天下最强骑兵。正所谓八旗不满万,满万不可敌。后来八旗扩军,融入了蒙八旗和汉八旗,这是清朝入主中原,打天下的主力军。

八旗军虽强,但一个明显的缺点,那就是他们在人数太少,特别是在入主中原之后,面对庞大的疆域,其远远达不到全国布防的标准。

所以在清朝中央控制国家以后,他们也在防御方面感觉到了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他们也只好开始招收汉人正规军,这支军队被称为绿营军。

在之后的岁月里,绿营军逐渐成长,取代八旗军成为了清朝军队的主力。因为八旗军始有八旗子弟组成,入关之后他们成为了统治阶级,养尊处优,长久安逸的生活,使他们丧失了以前的战斗力。

康熙时期的三藩之乱,八旗铁骑已经不足以抵挡吴三桂,后来还是周培公带着绿营拯救了清王朝。

按照清朝的编制,八旗兵有二十余万人,绿营兵人数众多,有六十余万人。为了控制绿营兵不造反,清朝在重要地区的绿营兵中安插了大量的满人。尤其是在西北地区,为了控制全国战斗力最强悍的的西北绿营,清廷在陕甘两省布置了大量的满人监视、控制以汉人为主的绿营兵。

而“勇字军”的组成就相对简单一些了,这种军队也被形象的称为“乡勇”,意思就是民兵组成的临时军队。雍正时期,为了弥补八旗和绿营的不足,正式设立勇营,作为驻防之用。从性质上讲,乃是一种为了应急而募集组建的地主阶级的地方性武装力量。

“额数之多寡不齐,器械之良窳不一,饷章之增减不定,良以聚散无恒,故与额兵迥异,无编制之可纪。”——《清史稿》

这种军队的兵源都是当地的青壮,由于这些人平时并没有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所以他们在战斗力方面是显然不如“兵字军”的。这种军队往往都会在国家紧急之时进行集合行动,帮助中央军完成一些守城拒敌的任务,一般的大规模作战是不需要他们的。

而且这种军队由于“脱离”中央,所以在不需要了以后也需要马上将他们解散,避免他们发展成独立的势力,这样就导致“勇字军”一直都成不了什么气候。

但是,这种情况仅仅是存在于清朝中期,太平天国运动中,曾国藩和他的湘军声名鹊起,一举成为大清王朝的支柱。而后来李鸿章的淮军,更是成为了清朝的主力军,甲午战争就是淮军打的。甚至于后来的北洋新军,也是以淮军为基础。

所以,乡勇虽然出身不好,但相对比较争气。

第二、承担任务不同。

关于“兵字军”和“勇字军”的任务分配,大致要以太平天国运动为分水岭。

在太平天国运动之前,“兵字军”是绝对的军事掌控势力,特别是嫡系的八旗军虽然人数上不占优势,但是地位却是远超其他军种,所以只需要将八旗将领均匀分配到每个地方,就能起到对军队的领导作用。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