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台百里镇,达溪河畔寻访古密须国

2020-12-06 19:17:21 作者: 灵台百里镇,

灵台百里镇,达溪河畔寻访古密须国

刘小雷

古密须国遗址在今灵台县城西20公里的百里镇。密须国在商末时为周原西北部的一个强悍部族。今百里中学后院据说是原密须国宫殿的遗址。离遗址东2里许的烂泥湾有密须公墓,洞山有一庞大的西周墓葬群,甘肃省最大的西周铜鼎就出土于此。商朝末年,当时的泾水流域出现过好几个氏族小国,其中有共国、阮国(今泾川)、彭国(今庆阳)、密须国(今灵台)等。以密须国最强,修建了密须城(故城在今灵台县百里镇)。公元前1057年为周文王所灭。

我对灵台的内涵有了自己的解读,

那就是——大地之心

从泾川去往灵台的路上,我在思忖灵台这个县名的优雅寓意。

想到《西游记》第一回中的“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是孙悟空拜师学艺的地方。

“灵台”和“方寸”都是指心。“心有灵智能任持也”,所以称心为灵台。而“斜月三星”本身就是对“心”这个字最形象的描绘。

众所周知,灵台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在它境内,曾先后建立密须国、密国,秦汉以后又设三水、鹑觚、朝那、良原等县,直到唐天宝元年才因古迹灵台而得名。陇东小县自此有了一脉温厚绵长的文明发展延续下来,历尽沧桑而愈加香醇。

两者的叠加,我对灵台的内涵有了自己的解读,那就是——大地之心。

11月15日,灵台县的上空飘扬着霏霏的雨雪。11月16日,却变成了一轮暖阳垂照,和煦之中饱含清新,这使得我们探访古密须国的遗迹之行,有了更多的希冀。

中午,我们从县城出发,西向前往20公里处的百里镇。

在田野奔走,我们能听到富集的黄土深处传来的历史悠远而绵长的心跳吗?

密须国以附近的密山而得名。密山又称吴山,它只是靠着达溪河的一个小山头。在镇政府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我们先去往百里镇的文化广场。它修建在一处逐渐隆起的台地上,方圆有十数亩,强烈的阳光让广场的空地显得堂皇不可逼视。广场边缘,有一棵唐代的古槐枝繁叶茂更容易亲近。相传这块台地就是密须国当年的宫城遗址。

而密须国的都邑面积也不大,它一面依山,三面环水,大约一百亩地,与后世那些帝王穷天下之力而修筑的皇城相较,几乎没有可比性。

在文化广场边有民俗馆,所陈列的文字图片,我们大致明白了古密须国的历史脉络。

那时,密须国境内气候湿润,丘陵山区林木茂盛,河谷平地已经垦种农作物,谷子是当时的主要农作物品种,人们已有了修窖储备粮食的观念。灵台什字镇草脉殿齐家文化遗址发现了11.7米×5.8米的长方形谷窖,窖底至今仍然遗存0.8米厚的原有碳化谷粒。密须人的生活用具已比较丰富,在百里蒋家咀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丰富精美的陶器、石器和骨器,大量半地穴住室中有猪、狗等动物骨骼。

泾水支流达溪河流域的密须国,经一千六百多年的开山辟水,依原始的狩猎及农业经济,生养繁衍,由弱到强,至迟在商朝时,已成为泾水流域强盛一时的奴隶制方国。

据说大禹筑了九鼎,传夏、商、周三代,成为政权的象征。

而我们在百里镇文化广场看到一面名为“密须鼓”的雕塑,它又是什么寓意呢?

夹在商周之间,

密须王不懂得与大国博弈之道

这个在地面上找不到遗迹的密须国,在史书中却留下许多线索供后人探查:春秋时期的诗歌总集《诗经·大雅·皇矣》中有“密人不恭,敢拒大邦,侵阮徂共,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按徂旅,以笃周祜,以对天下”的记载;同样在《诗经·笃公刘》中有“止旅乃密,芮鞫之即”的诗句,这是最早记载密须国的文字。

汉以后的史料中对密须国的记载也着墨颇多:

《史记·周本纪》中说:“明年,伐密须。”《左传》昭公十五年条下注释说:“密须,姞姓国也,在安定郡阴密县。”《括地志》记载:“阴密故城在泾州安定县东,鹑觚县西,其东接县故城,即古密须国也。”《元和郡县志》记载:“天宝元年改为灵台县,今县理西有阴密故城,即古密须国也。”《舆地广记》记灵台县沿革:“商时密须国之地。”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