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忻州 | 岢岚——府州折氏的大后方

2020-12-07 12:06:39 作者: 图文忻州 |

折可适是折德源的后代,德源孙惟让,即可适之曾祖。让生继长, 长生克隽,即可适父。

治平四年(1067年)十八岁的折可适随种谔出塞,与祖辈折继世折继祖和父辈折克柔折克行等一起取绥州战罗兀,成长为一名勇敢的战士。以后四十年里,可适战洪德、取天都被百姓誉为宋廷西北边境的御敌长城。宋徽宗曾亲自召见可适,询问守边之策,并为折家祠亲题“显忠”匾额。

大观四年(1110年)六十一岁的折可适再次金戈铁马来到边关,不幸的是在四个月后染上重病,竟然一病不起。十月二十九日,这位戎马一生的老将军最终病逝在抗敌第一线,可谓鞠躬尽瘁死,马革裹尸还。宋徽宗闻讯“嗟怅不已,命本路走马承受,问其家安葬之地及遗表陈乞恩例等”。政和元年(1111年)二月七日,折可适的胞弟,知岢岚军折可通在家乡岢岚主持了隆重的葬礼,“葬公于军之北安仁乡道生谷武家会领军墓之西。”领军是指折可适的父亲折克隽,也是驰骋沙场戎马一生,官至左领军。

“安仁乡道生谷武家会”就是今天岚漪镇道生沟的武家梁,如今岢岚城西北一公里有折家祠湾,折家祠山的地名,湾后十里长沟就是道生沟(谷),为便于进山祭奠祖坟,在沟口设家祠是很正常的,所以这折家祠湾就是当年折氏宗祠的旧址。

《折渭州墓志铭》曾提到折可适“置别业启于长安,以周孤遗。又置义庄于岢岚,以赡近亲,而为松楸洒扫之奉。”可知在当年岢岚居住着大批折氏后人,他们中有战死者的遗孤,有出征者的家眷,岢岚就是府州折氏的大后方。

折可适的儿子折彦质也是一位有名的将领,建炎元年(1127年),高宗曾任其为宣抚副使,统兵十二万抗金。后在南宋官至签书枢密院事权参知政事(副宰相),因其顽强抗金,金人最恨,除搜捕在京家属外,大抓岢岚折姓,岢岚折姓纷纷逃离或改姓隐居,所以岢岚现在无折姓,仅有百家姓未录的“摄”姓,很可能为折姓后人。《宋史》无《折彦质传》。卷二八高宗纪二页五二四说:“[绍兴六年]二月督府参谋折彦质签书枢密院事。……壬戌,以折彦质兼权参知政事。”卷二一三《宰辅表》四页五五五四载:“绍兴六年三月,折彦质自左朝议大夫、试兵部尚书、诸路军马事都督府参谋迁端明殿学士,除签书枢密院事。” “十二月,丙午,折彦质罢签书枢密院事。”在入枢府之前,当战争急迫的靖康年间,折彦质曾为枢密都承旨、河北河东路宣抚判官,这样重要的政府官员南迁时,当然要携带眷属,随他一起迁徙的宗族也可能有。可以肯定,岢岚折氏后裔有一部分徙居江左。

为了维护祖国领土的统一,为了保护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折氏成员前赴后继,英勇抗敌。他们之中有的捐躯沙场;有的英年早逝;有的拜爵封侯;有的默默无闻。所有这些,构成了一幅坚决抵抗外族入侵的爱国主义壮丽画卷。折家将世代传承抗外族入侵的光辉业绩,是中国历史上的典范,折氏成员在这一伟大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视死如归,前赴后继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瑰宝,理应受到后人珍视。中国人,更多的中国人,应该记住折家将,他们跟杨家将的精神实质是一样的,他们崛起于乱世,绵延数百年,世代将门,家风浩荡,忠勇爱国,用血肉之躯铸就保家卫国的长城,见证了中华民族一路走来的艰辛与荣耀!其忠肝义胆,令人慨叹,忠勇事迹,万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