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三大错,造成曹魏短命

2020-12-07 15:16:23 作者: 曹操三大错,

曹操辛辛苦苦三十年,奠基了曹魏王朝,却不料30年不到就大权旁落。曹魏王朝的短命根基在曹操,“三大错”才是关键。

1、赤壁之战后不称帝

如果说“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曹操起家时是助力,甚至帮助曹操集团“弯道超车”赶上袁绍集团,那么赤壁之战后汉天子已经成为曹操集团进一步发展的阻力。

建安五年(200年)初“衣带诏案”,司空曹操与汉献帝刘协的“蜜月期”已经结束。曹司空已经诛灭了国舅董承等人,逼死了汉献帝的董贵妃,曹操迈出这一步已经不可能回到人臣之位。曹操要想做周公,忽视了汉献帝只会把曹操看成董卓。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攻破邺城后,把司空府从许都迁到邺城。看起来曹操此举是巩固对河北的有效控制,其实更是曹操避免与汉献帝见面,要知道董卓就是觐见汉献帝时遇刺身亡。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下荆州,自己用天子名义无论是对刘备还是对孙权都毫无约束力甚至没有道义约束力。一句曹操“托名汉相其实汉贼”,已经说明曹操“挟天子”不仅不能号令“诸侯”,反而成为地方军阀借着汉献帝名义讨伐曹操对“大杀器”,“为汉家除残去秽”,反而让汉献帝成了曹操手上的“烫手山芋”。

如果曹操在赤壁之战后正式强迫汉献帝“禅让”自己称帝,以曹操的丰功伟绩根本不需要像曹丕后来那样向世家大族妥协。曹操可以公开提拔寒门精英参与朝政,可以坐镇洛阳(洛阳还是比邺城适合做首都)派大将征讨四方。曹操一旦称帝,就不需要“两面作战”既要安抚汉臣又要统一天下。曹操也就无需在征讨马超与征讨张鲁时半途而废。

汉献帝禅让后,恢复称帝前陈留王的爵位,赐予陈留郡作为封地,如同周朝封商朝后裔为宋公,属于宾客而不是臣属。曹操大度一点,甚至可以把秦始皇后裔、项羽后裔、袁绍后裔、刘表后裔、公孙瓒后裔都封为郡公,笼络地方实力派。没有直系后裔,赵哥旁系子侄也行。

2、赤壁之战后没有早定储君

曹操熟读历史,应该知道储君的重要性。袁绍、刘表都因为继承人问题出现内讧,孙策以孙权为继承人,很快巩固江东局势。赤壁之战后既然短期内难以完成全国统一,那么曹操不仅应该及时称帝,而且应该早定储君之位。

如果曹操赤壁之战后确立储君,则曹丕是唯一的成年人,他理所当然成为接班人。曹丕一旦成为接班人,一方面可以协助曹操处理政务所谓“监国太子”,另一方面可以代表曹操统摄曹操家族,所有的弟弟都要把曹丕看成“新家主”。曹丕一旦拥有凌驾于众兄弟之上的权威,他就对自己的处境更有安全感,而不是总是担心储君地位不保,猜忌曹植、曹彰等人。

曹丕一旦与曹植、曹彰等人君臣名分已定,当然不用提防自家兄弟。曹操即可以把儿子们封王安置在边防重镇,不仅拱卫中原,也可以监督异姓王。曹丕后来性格阴鸷,就是与储君之位迟迟不能稳定有关,这才让曹丕猜忌自家兄弟,甚至曹家诸侯王成了囚徒,不能在曹家出现危难时率兵勤王。

曹丕储君之位不稳,导致朝中能臣谋臣分属曹丕与曹植两大阵营,甚至相互之间明争暗斗,最终出现人才浪费。如果曹丕储君之位早定,则朝中人才只能协助曹丕稳定后方,即使是丁仪、杨修等人也只能辅佐曹丕,哪里会有血雨腥风?

曹操喜欢曹植,可以给他更多赏赐,但不可让他有觊觎储君之位的野心。这不仅是对曹丕的爱护,也是对曹植的保护。可惜曹操聪明一世,晚年却糊涂。

3、不注重与世家大族联姻

东汉是建立在世家大族基础上,曹操也是在荀彧为首的颖川士族集团支持下起家的。看看刘表入荆州与蔡氏家族联姻,看看刘备入川娶了吴懿的妹妹,看看孙权把侄女嫁给江东“四大家族”之一的陆逊,就知道世家大族是不能不笼络的。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