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拆开信封的决定,正是他对他对这封寄托着诸多情感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哪怕是只言片语的遗漏,对诗人来说都是不想错过的。
“行人临发又开封”句,首先用“行人”照应上句的“匆匆”,将寓居洛阳,不能从容自如应对日常生活的窘迫情形刻画地逼真动人。拆封家书,在那个时代里,或许是人人都曾经历过的,正是因为平常才显得真实可贵,这样的一个细节将那份沉重乡愁和盘托出,读来无不为之动容。
诗人这样写诗是很贴近生活的,但是诗歌不仅要贴近生活,还要贴近自己,贴近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思,这样才会震撼人心。
这首诗就做到了这一点。主要体现在最后两句。诗人虽然担心的自己的家书“说不尽”,但是还是封上信封,直到送信的人要走了,又觉得自己没有写好。
诗作的叙事终止在了“又开封”这个动作,再次对开封后的结果留下了空白,它似乎就是对故事设置的悬念,任凭读者去想象:或许诗人拆开封口,抽出信纸,又提笔添写了几行字,或许诗人一个字也没有再添加,他或许只是反复地读了几遍而已。
其实,诗人也并非没有写完这封信,既然已经把信封上了,就是一封完整的信了,其实就是自己的思乡情结在起作用,总觉得有话没有说完的感觉,总觉得自己的家书就是这样的言不尽意。
其实,即使是拆开信封,也不一定就要补充什么。如果真以为诗人记起了什么,又补上了什么,倒把富于诗情和戏剧性的生动细节化为平淡无味的实录了。
诗歌末句的细节描写,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是捕捉了生活中一个微小而真实,极富意蕴的生活片段。这是一种内心微妙细腻的情思,诗人用平易自然的语言表达了出来,没有过多的渲染和修饰,也是感人至深的。
张籍的这首诗虽然叙事的成分多,但写得却又含蓄蕴藉,委婉动人。这是由于诗句中多处留白艺术手法的运用营造出来的,留白手法使这首短诗平添了许多言外之意,诗歌意蕴深厚的风格也就凸显了出来。
留白是一种传统的绘画技法,本是指画家在创作时,刻意在画面留出的空白。诗歌中也常在文字语义间留下空白,这样的效果可以勾起读者的想象,可以合理地尽情的用想象填充画面中的空白。
读者可以情不自禁地去想象洛阳城里起秋风的画面,去想象诗人拆封家书的动人场景,去体味诗文的弦外之音。
诗歌的文字是固定的、也是有限的,但诗歌蕴含的情感可以用想象来弥补,通过想象呈现出来的画面和场景是别具一格的,这也是张籍这首诗名传千古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