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草根到帝王,看明朝朱元璋关于“稳固政权”的那点事儿

2020-12-07 19:15:56 作者: 从草根到帝王

多年堆集,对立逐步尖利,所以到了洪武十三年,明太祖找了个时机,假借一个罪名,就诛杀了胡惟庸,连带着胡惟庸巨大的关系网都被牵连,这场血腥的政治洗牌不在多说,仍是持续说政权会集的问题。

胡惟庸被杀之后,朱元璋撤销的宰相这个职务,撤销了中书省和行中书省,将本来下归于中书省的六部提起来,担任总管全国事宜,由他直接处理;当地上由布政使司处理民政和财务,按察使司主管司法,都指挥使司处理军事,也有皇帝直接担任。就这样皇帝替代了丞相,皇权和相权合二为一,就形成了中央集权制。

权利会集了,可是皇帝就很累了,什么工作都要交由皇帝处理,每天的公函多不胜数,最多的时分朱元璋每天要查阅公函两百多件,处理业务四百多件。只要皇帝一人处理是必定不行了,所以朱元璋又想出了一个方法。树立内阁,寻找了一些有才有能的五、六品官员来做秘书,帮他处理公函和业务,称号他们为大学士,内阁中的榜首大学士被称为首辅。国家大事都放在内阁处理,内阁大学士们在皇帝手底下就事,时刻长了就有人提高为六部尚书。这样看来,内阁也就相当于本来宰相的职务。

这个组织改革,使得六部的位置提高,皇帝的权利大大会集,明朝一向运用这项准则,而到了清朝也一向连续运用。

能够说,正是明太祖朱元璋奠定了明清两代政权的根底架构,这是他了不得的成果。可是期间朱元璋还写了一本作品叫做《皇明祖训》,把他定的准则都写了进去,而且不允许后代改动。这便是抱着以不变应万变的心态。可是跟着年代、局势和社会的改变,国家的政治和经济不可能原封不动,假如准则被这样绑缚而不能改变,必然无法满意社会需求,就会导致崩盘。

比方封藩,各位藩王就藩后,每年分多少粮食都是定数,多年之后,后代后世有十几万人,这些人不能当官、不能种田,更不能搞其他生意,只能坐在家里享用荣华富贵,时刻一长,中央政府就无法担负,比方河南省征收的一切粮食,都不能供给明太祖在河南的后代分了。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