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草根到帝王,看明朝朱元璋关于“稳固政权”的那点事儿

2020-12-07 19:15:56 作者: 从草根到帝王

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顶全国大号为明,建元洪武,正式登基称帝。回想自己从捉襟见肘、食不果腹到登顶全国,朱元璋做梦都要笑醒。现在帝王之业现已敞开,将来会好,子后代孙都要好。所以,对朱元璋来说,安定和加强操控,是最重要的工作。

榜首要紧的工作,便是树立国都。

明朝初期,朱元璋建都南京。首要是由于浙江一带,经济富庶,又是粮食的主产区,政权树立后,有一大帮的官员、戎行要吃饭,必需要依托这经济和粮食养活;其次,早在朱元璋仍是吴王的时分,在这里建了不少宫廷,假如从头挑选帝都,又得从头建造,这关于刚成立的明朝来说是不小的担负;再次,跟从朱元璋一同打江山的兄弟们家园都在江淮一带,也并不乐意远离故乡。

尽管国都已定,可是在朱元璋的心里一向有迁都的主意,仅仅无法确认迁去哪里?后来考虑过汴梁,可是朱元璋亲身调查后觉得尽管地理方位不错,可是易攻难守。陕西平定后,有人提出关中天险,适合为国都;有人提议洛阳方位居中,便于四方朝拜;还有人提出北平宫室齐备,能够节省开支;可是朱元璋觉得,大臣们的理由都过分片面,最终仍是定在了南京。

可是元朝的军事力量尽管退居蒙古,要挟依然存在。洪武二十年,辽东归附,为了更好的操控北边,朱元璋心中再次想要迁都西北,开始选定了长安和洛阳。到了洪武二十四年,由皇长子亲身前往西北巡视,对两头的地势进行具体比较。太子通过勘测献出了陕西的地图,并提出了自己的医院。无法次年太子朱标薨逝,此刻现已六十五岁的朱元璋在长子离世的冲击下,失去了迁都的勇气。

国都树立在南京首要是为了便利粮食等的供给,可是还存在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元朝的首要军力都跟着跑到了蒙古,而且军事实力根本没有收到损坏,时时刻刻想着翻盘,所以建都南京,北方的防护就成了难题。假如让哪个将军带上十数万戎马镇守北方,尾大不掉,藩镇嚣张,那估量朱元璋就忧虑的连觉也睡不着了。假如这个将军叛变了,那可怎样办?

所以,他想到了分藩王。把自己的儿子分到沿边区域。燕王朱棣在北平,晋王在山西,秦王在陕西,肃王在甘肃……每个王府都配有戎行。亲王们不光能够指挥自己的戎行,在皇帝受命后,还能够操控当地的戎行。

朱元璋决议分封藩王,是在称帝后第二年,不过诸位亲王就藩,却是到了九年之后,首要原因除了由于部分皇子年纪太小,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京都还没有彻底确认。所以,洪武十一年之后,诸位亲王逐步成年就藩,散布在全国的各个军事要地。边塞诸王首要效果在于避免蒙古侵略,操控东北众蛮夷,内地诸王则镇守藩地。

诸位藩王在封地建有王府,下设官署。位置爱崇仅次于皇帝,王府中设有护卫,少则千人,多则上万。尤其是边塞藩王,军力就愈加雄厚了。藩王每年有一万石的俸米还有其他皇帝给的恩赐,可谓是非常丰盛。不过,藩王是没有土地的,更不能干与民政,全部王府外的业务,都是由朝廷所录用的各级官吏来处理。

亲王戍守边疆和内陆重地,即便国都在东南,国家也安如泰山,经济与边防的平衡,让朱元璋总算安下心来。

表里安靖,朱元璋又把精力放在了政权上,怎样才能让权利会集起来?

一个新树立的政权,政治组织大都承继前朝。明朝曾经,也便是元朝的政治组织有中书省,设有左、右丞相、平章等职务,中书省下有担任分担各项书屋的部分。为了更好地处理当地,元朝从中书省平涣散出一部分到当地,叫做行中书省,也叫行省,担任处理当地民政、财务、军政相关业务。还有御史台掌管督查,当地上设有行御史台,简称行台。

这样的准则就导致权利涣散,中央政府对当地的操控会逐步削弱。所以朱元璋面临的问题便是,怎么安定和增强自己的操控。明朝初期,政权中有许多的对立:朱元璋起兵早上吸纳的元朝旧地主和跟从他早上在淮河起兵的新地主之间的对立,这些跟从朱元璋的淮河范畴的新地主与朱元璋之间的对立,甚至于还有丞相与帝王之间的权利对立,典型的代表便是胡惟庸。国家大事都有中书省把握,加上胡惟庸是个有才能也有野心的人,在中书省多年,胡惟庸树立了很安定的政治根底,有些工作没有上报皇帝就自行处置。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