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最有名的一首送别词,最后10个字极其旷达,堪为人生座右铭

2020-12-09 10:33:23 作者: 苏轼最有名的

苏轼为人奔放、洒脱,终身交了许多情投意合的朋友,正如他所言: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全国无一个欠好人。”

他对朋友畅所欲言,坦诚相待,经常写一些诗词赠与朋友,并发自肺腑的鼓舞和安慰朋友,在文坛留下许多美谈,有一些千古撒播。

比如 :在《和董传留别》中“粗缯大布裹生计,腹有诗书气自华。”,赞赏朋友有才调,有远大的志趣。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寓娘》中“试问岭南应欠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劝慰了羁旅中不知多少人的孤寂心灵。

《赠刘景文》中“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劝诫朋友爱惜美好时光。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敬佩朋友有气量 :只需胸中有一点浩然之气,就可以享用千里的快哉之风。

而在许多苏轼赠与朋友的诗词中,苏轼最有名的一首送行词,终究10个字极端奔放,堪为人生座右铭: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这句出自苏轼的《临江仙·送钱穆父》词中。

《临江仙·送钱穆父》

宋·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边踏尽红尘。仍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必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1091年,54岁的苏轼在杭州遇到友人钱穆父,钱穆父是途径此地到瀛州到差,苏轼便作此词赠行。

上篇首要写了与朋友久别重逢和对友人的赞许。元祐初年,两人其时同朝为官,苏轼为担任记载皇帝的言行的 起居舍人,钱穆父为掌管起草诏书的 中书舍人,他们意气相投,常常议论文学,诗词唱和,友谊甚笃。

元祐三年,钱穆父外出任职,苏轼在都门送行。时光荏苒,再此重逢,距前次都门一别已是三年未见,而这些年钱穆父也是宦途失落,曲折天边,踏遍红尘路,相见却是漠然一笑,真实难能可贵。

苏轼甚是慨叹用“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来赞许友人。任功利沉浮,时节转换,心里一直如古井相同安静无波涛。全国之大而缺乏以动其心,似秋竹一般一直坚持不懈,独立不惧。

苏轼从对以往的回想到现在的境况,简略论述了两个人的友谊深沉和宦海沉浮。终究用“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赞许朋友即便宦途失落、境况困难,但仍然可以坚持良心,达观的面临人生的情绪,也是自喻自己恬淡的心境和高尚的操行。

下篇写离情別意情形。苏轼连夜送友人乘孤帆去僻远的瀛州,苏轼心里多少有点惆怅,此时此刻,天空只要淡淡的云和弱小光辉的月光,让人感觉愈加苍凉。

到这儿,按一般的情感发展方向,词理应以“凄凄惨惨戚戚”结束,可这不是苏轼风格。 苏轼在最低的境遇,活出最高的境地。不管命运多舛,日子有多难,也可以让自己高兴。这两句心中的惆怅也只如水过无痕。

“尊前不必翠眉颦”这一句笔锋突转,由上两句哀愁转为奔放,说 送行筵席中歌舞相伴的歌妓不必为离别而愁眉苦脸了。

由于人生便是一场游览,你我都是仓促过客,如同在客栈中短暂逗留,终究都要各奔东西。

下篇起笔两句,前句标明友人行程之急迫,后句烘托一种凄清幽冷的气氛,但这两句不过是人生常态。终究两句的落笔是词最妙的部分,也是苏轼人生观的表现。由此可见,“天边踏尽红尘”缺乏为虑,“惆怅孤帆连夜发”也缺乏为惧,安然对待全部即可。

“逆旅”一词,在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中曾写道“夫六合者,万物之逆旅也 ;岁月者,百代之过客也。”,苏轼在这儿化用此句,再加上了“我亦是行人”,比李白诗更接地气,合适人生的各种境遇。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