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大彻大悟后,写下一首千古名作,开篇就惊艳了,至今无人超越

2020-12-09 12:04:54 作者: 苏轼大彻大悟

在中国文学史上能位列顶尖的只要一小撮人,李白算一个,而苏轼也算一个。他在活着的时分便有很多崇拜者,其间不乏有当朝文坛中的高人,比如说欧阳修。欧阳修一见他的文章便止不住赞赏,连连说自己文坛领袖的方位要让出来,而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也都是他的崇拜者之一。可叹的是,文学成果极高,苏轼的人生却很崎岖。

这点要从他的生平来看,苏轼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完美的承继了父亲一切的学问品德。嘉祐元年(1056年)是他第一次去参与科举,文一出,便令欧阳修、梅尧臣这类人物都被震动了。计划大展身手的时分,母亲却病逝了,只好回家奔丧。回朝没有几年,父亲又病逝了,只好再度奔丧。

总算守完了爸爸妈妈的丧,机遇却很不合适,因为此刻朝廷开端了王安石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含欧阳修在内,都因为跟宰相王安石不合,被贬。苏轼力不从心,加上他也批评了王安石的变法,熙宁四年(1071年)被贬为杭州通判。贬就贬吧,好好再干总有东山再起的时分,成果刚做出点政绩却爆发了乌台诗案。

原因是苏轼给神宗写了封《湖州谢表》,因为诗人的身份,不免带点个人颜色。成果就被新派一些人使用,说他捉弄朝廷、对皇帝不忠,一顶大罪的帽子就此扣下。苏轼被拘捕,牵连着多达数十人,这件事成了他的人生转折点。幸好有跟他政见相同的元老上书,加上王安石也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苏轼总算是得到了从轻发落的时机,被贬黄州,受当地官员监督。

阅历存亡之忧的大变故,生性放达的苏轼大彻大悟,其词风中体现了不少奔放的情绪。《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就是这个时期的著作,定风波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春,其时间隔乌台诗案现已过去了三年。他跟老友偶尔一次外出,不巧遇上了风雨,朋友登时感到很难堪。苏轼却不以为然,坦然自若,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

定风波全文如下: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难堪,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忆历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可谓是开篇就非常冷艳,最终一句更是仿照不来,处处透着作者的人生信仰。莫听穿林打叶声,一面烘托出了雨骤风狂,一面又点名外物缺乏萦怀之意。整篇文的上阙,体现出了奔放洒脱的胸襟,充满了豪宕之气,读来令人胸怀为之舒阔。下阙这是描写了雨后放晴,也道出了人生慨叹,也无风雨也无晴。

大天然的雨晴是寻常事,那么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呢?寥寥几字,就将天然与他人生的崎岖与豁然联系起来,妙处天然无人能比。

参考资料:《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