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辩论方式,堪称中国的“语言艺术”,十分耐人寻味

2020-12-11 15:15:00 作者: 孟子的辩论方

读起东周时期的百家作品,笔者经常信服于思维家们的争辩方法。这些哲学家的言谈往往会带有激烈的意图性,奇妙地以各种言语圈套顺水推舟,到达宣传思维的意图。这种争辩方法,可谓言语艺术,十分耐人寻味。

《孟子·梁惠王章句》里记载了一段孟子与齐宣王之间的对话。作为客人的孟子,夸奖齐王喜爱音乐,以为这关于齐国而言是一件幸事。齐王以为孟子谬赞了自己,所以,急速解说说自己喜爱的是“尘俗之乐”,绝非“先王之乐”。

那么,什么是“先王之乐”呢?

这儿的“先王之乐”指的便是西周时期风行王室的礼乐,是一种可以登上大雅之堂的礼仪性乐律。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这种音乐就适当于升旗典礼中的国歌相同,颇具神圣感和典礼感。每逢西周皇帝进行奏事,乐师便会在旁边调配庄严肃穆的“BGM”。

至于“尘俗之乐”就比较好理解了,听这种俗乐单纯仅仅为了吃苦罢了,与礼乐简直没有半点相关。有句成语叫“亡国之音”,说的便是这种有奢华之嫌的音乐。因而,当孟子问询齐宣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简直?”时,齐王的脸都羞红了,急速进行解说:“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尘俗之乐耳。”

明显,齐宣王不太拿手谈天,换做其他人,底子无法接过齐宣王的“尬聊”。不过,孟子的言语艺术适当精深,他当即偷换概念,混杂了“先王之乐”与“尘俗之乐”之间的边界。孟子并不讨论礼乐与俗乐之间的差异和联络,仅仅就齐宣王喜爱音乐这一点进行深化。别管齐宣王酷爱交响乐仍是东北大秧歌,孟子都将其定性为“资深音乐人”。

所以,这样两人之间的说话便得以展开了。

孟子云:“可得闻与?”这句话当即勾起了齐宣王的音乐细胞,随即孟子又说道:“独乐乐,与人乐乐,熟乐?”这句话无疑以“乐”牵着齐宣王的鼻子走,为接下来孟子要论说的观念做出衬托。果不其然,齐宣王亲口供认:“与人乐乐,与众乐乐。”被引向了“与民同乐”的逻辑起点。当然,仅做到这些是远远不够的。

在言语艺术中,偷换概念究竟仅仅详尽末流,孟子的意图在于让齐宣王在情感上认同自己。因而,在点破了一点道理,让齐宣王若有所思的情况下,孟子开端动之以情。齐宣王本便是一位好高骛远的统治者,他的心思预期亦在于此,所以只需深化灌注“与民同乐”的思维,孟子便能让齐宣王体悟到“民本”的概念。

齐宣王乃何许人也?

不知咱们小时候有没有听过“滥竽充数”的小故事。

齐宣王是个喜爱俗乐的人,他从民间请来许多拿手吹竽的音乐家,让他们聚在一块进行吹奏,以此为乐。齐宣王的局面十分足,每次都要让三百人集合在宫室内进行演奏。正由于齐宣王喜爱独奏,所以才给了南郭处士这样的家伙滥竽充数的时机。

从这个小故事中咱们就能看出齐宣王好高骛远这一点。面临这样的君王,孟子明显无法直言利害,有必要经过奇妙的方法引进论题。

“今王鼓乐于此,大众闻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疾首蹙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复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大众闻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病与,何故能鼓乐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民同乐,则王矣。”

这段话中充沛展示了孟子顺水推舟的言语技巧,亦引发了齐宣王的感同身受。当然,孟子之所以能说出这番话,正是由于这一切都是他发自内心的精诚之言,正所谓“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动动听,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好”。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