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雄主为何背上了千古骂名?说说被孔子他们骂惨了的郑庄公

2020-12-15 09:39:11 作者: 一代雄主为何

少不更事的周桓王越想越气,终究热血上涌,脑袋发昏,宣告免除郑庄公在朝中的政务,转手把朝政都交给了虢公打理。

郑庄公身为一代雄主,没来由地吃了这个哑巴亏,气得不行。

但人家周桓王贵为皇帝,他也不敢怎么着,只能别的找当地泄愤。

说来也巧,宋国、卫国作乱,而郑国之前和宋国也有过过节,郑庄公因而把目光投向了宋国。他就点起戎马,假借周桓王的名义,“以王命讨不庭”,大举征伐宋国。

打着周桓王旗帜的郑庄公,得到了齐国和鲁国的支撑,很快攻破了宋国,逐杀了宋国的国君宋荡公,另立了令郎冯为宋国的新国君,狠狠地经验了一顿宋国。

郑庄公大大地出了一口气,满足而归。

可是,周桓王传闻郑庄公假借自己的名义去打人扬威,不干了,先是命令撤去了郑庄公左卿士的职位,后来又征调起蔡、卫、陈三国前往征讨郑庄公。

依照曩昔的老规矩,皇帝亲身带着诸侯国的戎行前来问罪,那么,作为诸侯国的一方,就有必要赶忙认错了。

但郑庄公不愿受这样的窝囊气,整军迎战。

所以,周、郑两边在繻葛(今河南长葛市东北二十里)开战了。

刀枪无眼,周桓王在混战中被射中了一箭,大北而还。

至此,周王室傲然不行侵略的崇高形象被破坏了。

诸侯闻名,群雄争霸的局势由此接连不断,春秋大混战宣告开端。

这让孔子等人气急败坏。

在孔子的心目中,夏、商、周三代是历史上最夸姣的年代。

他从前说:“大路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夏、商、周三代的夸姣之处在哪儿呢?

《论语·颜渊》中记:“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便是说你做你的君主,他做他的臣子,君便是君,臣便是臣,臣不得与君争,各安天命,各自认清自己的方位,都规规矩矩,父亲便是父亲,儿子便是儿子,二者不能交流,社会的等级名分一概都不要变化,互相都与世无争,那么就天下太平了。

不难看出,要社会的等级名分一概都不变化,仅仅孔子一厢情愿的主意,底子就不行能存在。

社会是向前开展的,是运动的。西周晚期,我国奴隶制度行将崩溃、封建制度繁荣鼓起,郑庄公对立周王室,不过是反限制的体现,和其此前平定共叔段的暴乱相同,都是寻求自在和独立的体现。

能够说,郑庄公的所作所为,是独立个别要在新的社会制度下完成新的统一天下的片面需求,也在客观上起到了推进社会进步的效果,乃是大势所趋的大历史潮流。

孔子等人缺少这样的历史观,只能“礼乐崩坏”的痛哭中,把一腔怨气撒向了第一个应战周王室庄严的郑庄公。

所谓众口铄金,积毁销骨,郑庄公就被咒骂成为了“古今大恶”之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