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0年前,中国人发现澳大利亚,可惜一直不为西方主流认同

2020-12-16 13:40:50 作者: 680年前,

六百年前,欧洲文艺复兴刚刚鼓起之时,我国最广为人知的帆海家是郑和,曾前后七次下西洋,最远抵达非洲,行程数万里,成为国际帆海史上的一次空前豪举。但不为人知的是,比郑和下西洋早70多年时,元朝一位巨大的帆海家开端了他的旅程。

此人叫汪大渊,榜首个发现、且用文字记载澳大利亚的人,惋惜一向不为西方干流认同。

01

在探究海洋国际方面,数千年来我国一向走在国际前列,仅仅最近500余年才逐步衰败。

比陆上丝绸之路更早的是南边海上丝绸之路,大约构成于商周时期,经过数千年的探究,汉朝时至斯里兰卡的航线现已十分老练,《汉书》记载“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汉之译使自此还矣。”

至唐朝时,《新唐书》记载的“广州通海夷道”远至非洲。怛罗斯之战中,被俘的唐朝战士杜环,曾游历西亚、非洲诸国,在《经行记》中叙述了亚非诸国风土人情。公元762年,杜环从埃塞俄比亚马萨瓦港踏上回国的征途,到波斯湾后搭上了大唐的商船,随商船在广州登岸。

唐宋时期,中西方海贸十分兴旺,许多阿拉伯人、波斯人经过海路来到我国,首要集合在广州、泉州等地,而我国商船也会远航西亚,乃至非洲。

经过数千年的帆海实践堆集与帆海技术发展,七百年前的我国人,已有满足的才能进行全球性的帆海探究。

02

汪大渊,字焕章,南昌人。

从“大渊”二字来看,汪氏或是帆海宗族,其字“焕章”应该出自《论语·泰伯》中“焕乎其有文章”一语。古人名与字极为考究,通常会彼此辅佐,因而汪大渊的名与字大概是“大渊中有大文章”之意。

因为汪大渊是民间帆海家,个人经历难入古代官史,所以史料上没有留下汪大渊的记载。汪大渊留下的仅有一本作品《岛夷志略》中,也未供给关于汪大渊身世信息,所以对他的工作、生平、家世只能猜想。

值得一提的是,南昌虽是内陆地区,但在我国古代造船与水运史上的位置却不低。唐朝贞观年间,李世民指令洪州(南昌)造海船,史载可载六七百人或500吨货品。南宋时期,南昌所造的“杨么车船”则可载上千人。明朝永乐年间,江西工匠曾参加郑和宝船制作。因而,汪大渊能成为帆海家,或与家园兴旺的航运业密切相关。

虽然汪大渊个人信息一片空白,但《岛夷志略》这本书却给后人研讨我国古代的帆海工作供给了可贵的资料,得以见证了我国古代帆海光辉。

03

泉州,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海贸港口之一,更是元朝最大的外贸港口。

1330年,汪大渊榜初次从泉州搭乘商船出海远航,历经海南岛、占城、马六甲、爪哇、苏门答腊、缅甸、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横渡地中海到摩洛哥,再回到埃及,出红海到索马里、莫桑比克,横渡印度洋回到斯里兰卡、苏门答腊、爪哇,经澳洲到加里曼丹、菲律宾回来泉州,前后历时5年。

1337年,汪大渊第2次从泉州远航,历经南洋群岛、阿拉伯海、波斯湾、红海、地中海、非洲的莫桑比克海峡及澳大利亚各地,1339年回来泉州。

每到一地,汪大渊都留下当地地舆、政治与风土人情等较为具体的记载,第2次回国之后,汪大渊将其整理成《岛夷志》一书,之后再未出海。因为元末战乱,《岛夷志》一书大部分流失,明朝后总算失传,但汪大渊依据《岛夷志》节录而成《岛夷志略》却撒播了下来。《岛夷志略》节录了100条,其间99条为其亲历,触及国家和地区达220余个,对研讨700年前国际历史地舆供给了榜首手资料。

经过汪大渊道路可知,郑和走过的路,汪大渊根本都走过,而汪大渊走过的部分路段,郑和却并未走过,比方摩洛哥、澳大利亚等地。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