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历史的襄阳,历来兵家必争之地

2020-12-16 19:21:36 作者: 两千多年历史

襄阳因地处襄水之阳,也便是襄水的北面(古人称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反之为阴,此处的襄水并不是指汉江),所以取名襄阳。

襄阳更名之前称之为襄樊,是襄阳、樊城两城合称,樊城因周宣王封仲山甫(樊穆仲)于此而得名,襄阳以地处襄水之阳而得名。樊城始于西周,襄阳筑城于汉初。自东汉献帝荆州牧刘表徙治襄阳始,襄阳向来为府、道、州、路、县治所。

襄樊市始建于1950年5月,1979年6月升为省辖市,1983年9月与襄阳区域兼并,实行市带县系统。1986年十二月8日被国务院赞同为全国前史文明名城。2010年十一月26日经国务院批复赞同,湖北省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

襄阳,有2800多年建制前史,地处汉江中心的地理位置为襄阳航运供给了巨大的优势,使得襄阳自古即为水陆转运的交通要塞,也是襄阳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的要素之一。襄阳是楚文明、汉文明、三国文明的首要发源地,历代为经济军事要地,素有“华夏榜首城池”、“铁打的襄阳”。

襄阳前史上榜首个名人是东周时周宣王(公元前827-782年)的太宰(百官之首,相当于后来的宰相或丞相)------仲山甫,也叫钟山父,山甫或山父是他的简称,山甫为姬姓。

《诗经·大雅·丞民》便是讴歌仲山甫的,说他品德高尚,为人师表,不侮鳏寡,不畏强暴,总揽王命,公布政令,皇帝有过,他来纠正等等。仲山甫的杰出政绩是进行经济系统改革,即废弃“公田制”和“力役地租”,全面推行“私田制”和“什一而税”,鼓舞农人开垦荒地,大力发展商业等。因而仲山甫被周宣王封为樊侯,他曾率军前进江汉流域平定荆蛮的暴乱,在襄阳以北修筑了樊城。仲山甫的封号“樊”意为“樊篱、屏障”,樊城亦因而而得名。

襄阳城今存古城墙建于明代。1365年,明军占领襄阳后,派邓愈守城,从此开端对毁于元统治者之手的襄阳城进行重建,逐步构成了周长十二里的宏伟城墙,这也是今日襄阳城格式的根底。建成后的襄阳城共六座城门,到万历年间,知府万振孙将其别离命名为东门阳春、南门文昌、西门西成、小北门临汉、大败门拱宸、长门震华。古人对城门的命名往往具有深意。它们的姓名值得每个襄阳人铭记。

襄阳古城地处汉水中游南岸,始建于西汉高帝六年,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易守难攻。旧城作为军垒一向使用到唐代。宋时由原土城改为砖城。襄阳古城被历代兵家所垂青,是我国前史上最著名的古城修建防护系统之一,也是我国最完好的一座古代城池防护修建。

襄阳古城总长为7322米,城垣上设置垛堞4000多个,古城护城河最宽处约250米,均匀宽度180米,为亚洲最宽的护城河。明洪武初年修理古城时,汉水南岸北移,为使北城与汉水紧连,加强城东北角防护能力,把城向东北扩展,遂使城周长达7.3公里,面积达2.5平方公里。

襄阳城在明清时,古修建较为完好:六门城楼挺拔,四方谯楼稳峙,王粲楼,狮子楼,奎星楼装点十里城郭,金瓦琉璃,高墙飞檐,煞是壮丽,整个城池都调和地融为一体,给人以古拙高雅的感触。整个襄阳城布局谨慎,局势险峻,城墙巩固、城高池深、易守难攻、铜墙铁壁。护城河是襄阳城池的组成部分,汉朝时期筑城取土构成高墙,东、南、西三面环城。宋代在城河西南处开渠与襄水相通,并在今陵寝路旁响水洞处筑闸,以调理护城河水位,又在长门处建闸泄水。

临汉门,夫人城,昭明台,荆州古治遗址,仲宣楼,拱宸门,长门......古城里的古修建有许多,关于它的故事也有许多,诸葛亮与刘备的隆中对关羽水淹七军、金庸先生笔下郭大侠抗击蒙古都发生在这儿。感触古城文明魅力,让我们一同畅游襄阳吧。

古建家乡-- 古建我国,以古修建传统优异文明为中心的文明修建互联网立异渠道!以线上+线下形式,修建+互联网+文明,传承与发扬修建文明,把传统优秀文明植入到修建材料中,让修建从源头上有文明,将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与现代科学技术古今结合、中西交融,应用于现代修建行业,倡议将优秀的传统文明走入群众的衣食住行。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