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发展开新局(海外华文文学·东南亚篇)

2020-12-17 07:13:56 作者: 融合发展开新

东南亚风景

赵 航摄

20世纪80年代,跟着我国影响力不断增强,东南亚华文教育和华文报刊得以康复开展,华文文学迎来新的开展关键。东南亚华文文学与国际文明交流的增强,亦促使其开展出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学样貌。

通过几代作家不懈尽力,东南亚华文文学积累了丰厚的发明经验与本钱,呈现出“文明认同”与“本乡认识”、“实际主义传统”与“现代性寻求”彼此弥补、交融的开展趋势。

东南亚华文文学的复兴

东南亚华文文学的复兴,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两国体现尤为杰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老一辈作家方北方、韦晕别离发明了《花飘果堕》《使徒行传外记》,吴岸、姚拓、李过、原上草、驼铃等老作家也不断推出新作,重视实际性和乡土性,艺术体现方式不断创新。

在长辈作家实际主义发明风潮影响下,从上世纪80年代开端,一批出世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东南亚本乡作家逐步老练起来。曾在上世纪末以《吉陵春秋》《海东青》等著作闻名台湾文坛的旅台马华中生代作家李永平,新世纪以来先后出书了《雨雪霏霏》《大河止境》《朱鸰书》等著作,其间《大河止境》对婆罗洲的书写极富东南亚华文文学特征。本籍河北、出世于台湾、后久居马来西亚的作家戴小华的新作《忽如归》,则以写实笔触回溯了自己的宗族在年代动乱中的迁徙史。

上世纪末,华文报刊的效果再次凸显出来,《星洲日报》《南洋商报》《蕉风》等华文报刊活跃举行文学奖评选、培育新生代作家。《星洲日报》自1991年开端举行“花踪文学奖”,每两年一次。举行二十多年来,黎紫书、龚万辉、曾翎龙、梁靖芬等一大批新生代作家锋芒毕露。他们的发明心态多元敞开,在著作中往往体现出两层边际认识、前史关心和东南亚乡土情结,通过著作表达对华族命运的实际关心以及对发明多元文明中共同的华文文明的寻求。跟着这些新生代作家的逐步老练,他们的身份也渐渐由参赛者改变为评奖者,标志着东南亚华文文学进入代代替换的新阶段。

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之外,泰国作家巴尔的长篇小说《湄河之滨》体现了老一代泰华作家从事业余发明数十年,为群众发明的主旨;菲律宾作家施约翰的小说《天边》中的羁旅情怀,充沛表达了对东南亚华人生计状况的重视;印尼作家黄东平反映荷兰殖民统治下爪哇乡村灾祸的小说《女佣细蒂》曾在《联合早报·小说版》连载3个多月,引发极大重视。

与本乡文明良性互动

多年来,东南亚华人秉持对我国文明较强的认同感,活跃建造并维系当地华人社会圈。跟着东南亚华人日益融入地点区域的政治、经济社会日子,其主体认识不断产生改动,文学体现形状也随之改变,导致东南亚华文文学在保存原有的中华文明传统的一起,开端植根于东南亚土地,显示出益发激烈的本乡认识。

一般来说,各个时期自我国移民至东南亚区域的第一代华人都有着较为浓重的侨胞认识,作为历代移民东南亚的开拓者,他们既有对故乡的留恋,也满怀在新家乡斗争的大志;他们的子女——第二代华人已是在东南亚土生土长的华裔集体,尽管对本籍国充溢文明幻想,但其认同现已有所转向。而第三代华人及其后嗣,在二战后出世,他们的认同现已在全球化趋势中丧失了稳定性。

相较于前代作家,今日的新生代华文文学作家有着更激烈、更自觉的认识,他们从身份认同的枷锁中跳脱出来,妄图通过发明根究海外华人在现居国怎么既保有本身民族性,又与当地文明中的本乡性构成良性互动。这种改变与交融在新加坡作家梁文福的著作中得到充沛体现。梁文福不仅在诗篇、散文、小说等范畴发明成果骄人,仍是东南亚闻名的歌手和词作者,他的《烟水和风沙》《其实我是在和韶光爱情》等著作,充溢了将我国古典诗词内化后的从头翻用。他通过奇妙营建意象,借用标志、隐喻等方法,交融本乡化的叙事,使诗篇具有超强的体现力。相同,陈大为的诗集《治洪前书》《再鸿门》《尽是魅影的城国》也以共同的见地对前史人物和事情进行从头诠释,妄图通过个人视角树立一个包括中华民族文明开展史、东南亚华人先人垦殖开荒的移民史和个人宗族命运史在内的巨大前史图景。黎紫书的《炎场》以回忆的方式写出了东南亚由“异乡”变为家乡的改变进程。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