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永军 图/王恒
具有皇帝实权,却不登皇帝大位,曹操可谓千古奇葩。建安二十五年,曹操临死前几个月,孙权因夺荆州、杀关羽,与蜀交恶,不得不向曹操示好。孙权遣使上书曹操称臣,主张他“早正大位”,曹操“观毕大笑”说:“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断然拒绝了孙权的主张。终究,曹操终身未称帝。
曹操为何不称帝?是心里不想吗?当然不是。建安十年,曹操摧毁了袁绍在河北的控制根基,霸业已臻建成。不久,已五十有三的曹操写下了一首《龟虽寿》言志,其间这样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虽然具有最高权利却又没有坐上龙墩的曹操,这个“千里志”和“壮心”会是什么,明眼人一想就理解。莫非是曹操怕背乱臣贼子的臭名而不敢上位吗?明显也不是。想一想他当年杀吕伯奢那句“宁教我负全国人,休叫全国人负我”的傲慢,再想一想他借衣带诏杀董承、王子服等全家老少七百余口的残暴以及命人勒死已有五个月身孕的董妃之决绝,阐明他并不在乎被世人咒骂。
那么,接下来原因只要一个:“非不为也,实不能也。”亦便是其时的客观条件限制了曹操的称帝愿望。
首要,就全国局势剖析,其时虽然曹操已取得了对汉室的肯定控制权、雄霸一方,但其实力依然局限于北方,东南的孙权、西南的刘备亦非等闲之辈,他假如废帝自立,多年苦心经营的“挟皇帝以令诸侯”的肯定优势将化为乌有,从而堕入政治和道德上的被迫,给对手以率全国英雄群起而攻之的口实,引发空前惨烈的激战,董卓便是前车之辙。
其次,由内部形式剖析,曹魏政权中知道并不一致,首席谋士、对其最忠心耿耿的荀彧、荀攸叔侄,连他称王都持反对态度,更遑论称帝。建安二十三年,太医令吉本、少府耿纪、司直韦晃等发起暴乱,魏讽联合长乐卫尉陈祎突击魏都邺城等,证明心存汉室者依然是一股不行轻视的力气。
再次,由本身才能剖析,曹操为人讲究实践,实权与虚名孰重孰轻他心里明镜似的,从浊世中一路走来,他靠的绝不只仅雄心勃勃,更多的是为达意图不择手段的作派。称帝不过是多得了个名号,而皇帝诏令由他口授,朝廷方针由他拟定,官员录用由他授意,这一切足以证明他名为丞相实乃皇帝。弄个皇帝名号,不只不能如虎添翼,反而或许因此而遭乘人之危之罪,要它何用?
所以,曹操便有了“苟天命在孤,孤为周文王矣”的自白,半真半假地当起了不夺帝位而拥帝权、既捞名声又得实惠的“周文王”,后来人更是称其为奸雄。此乃曹操的精明之处,也是最厉害之处。
一般,人心中都有痒处,一旦被心怀叵测者瞅准,中招者往往十有八九,尤其是手握重权在位子上待久了,因为权利满意愿望的便当,加上周围人心理上的抚摸,往往会失掉自我感觉,生发出种种“行恣睢之心”,这是一点不古怪的事。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唐玄宗等人的“长生”美梦,刘宏、刘骜、高洋、杨广等人的“荒淫”闹剧,都归于此类。
联想到现代一些落马官员,他们卖官鬻爵、贪污腐化、贪婪无度,虽然都有着各自的糜烂轨道,但有一个相同点便是心中痒处被人挠中,忘乎所以、乐此不疲,所以就有了官员“59岁”现象,就有了“退休腐不休”的“余震”。相比之下,被孙权挠中了“皇帝痒”,曹操却一笑拒之,并且一向坚持清醒到最后一刻,确实是不容易的。
天地已非昨日。现代领导当然不能学半真半假的奸雄,更不行为非作歹,为达意图不择手段。“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党纪国法悬在面前,容不得任何人蛮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