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书法在王羲之、王献之今后可以别出心裁,关键在于他书法美学的中心思想——“尚意”。在他的书法美学思想体系中,处处充满着“尚意”的理念,而且逐渐扩展其所指的规模,蕴含着本与末、人品与书品等领域以及创造论上的无意于佳、听任自适状况。他的书法美学思想在其书法著作中能精确地反映出来,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经过苏东坡的传世书法著作,试剖析他的书法中“尚意”理念是怎样用笔的?是怎样让线条发生改变的,为何后人难以与之比肩?
苏轼《黄州寒食帖》高清版01
一、何为“意”,其美学思想是怎样的?
“意”是会意字,从心从音,或可谓“心音”。原意是:心志,心意。许慎《说文解字》注:“意,志也。”《春秋繁露——遁天之道》有:“心之所谓意” 可见,“意”以心为操纵,由心而生的志、趣、见、识、境、象等都可归于意。故有“意境”、 “意象”之说。“尚意”的书学倡议及发起者,就是苏东坡。苏东坡在他的论书中,经常呈现“意”,如“自出新意”,“我书意造本无法”,“无意于佳乃佳”赋予了“意”在书学中史无前例的含义。苏东坡所指的意多为“心”,心思,心志,心念之意。用于感知,思想,内化外在国际与物像的通道,使其形象化亦或抽象化。
但苏东坡所着重的 “意”,特别着重的是“无意”之意,也就是,把书法的创造偿还其自在毅力,不光不受成法所拘,也不受心法所拘。无心之心乃为诚心,无法之法乃为至法。苏东坡在《东坡题跋——跋王巩》中写道:“然其为人傥荡,本不求工,所以能工,此如没人之操舟,无意于济否,是以覆却万变,而行动自若,其近于有道者耶?”在这里,苏东坡用一个比方阐明晰自己的美学观,即“无意”于“意”的“意造”才是其原意,而“无意”所造的书写乃是发自纯然天分,即良心的书写,其气质精力,就是尚意天成。“尚意”之境地乃是我国古典美学之最高境地,是庄子所说“物我两忘”,“意与道游”的境地。
苏轼《黄州寒食帖》高清版02
二、“尚意”书风构成的历史布景介绍。
自唐代今后,我国社会历经五代政权更迭之骚动时期,因为政治的改变也构成文明的开展的阻滞,直至北宋王朝再次树立华夏大一统的国家。
北宋初期,宋太宗命人摹刻前代名迹即《淳化阁帖》作为学书的范本,构成宋代帖学大盛。一起攀龙附凤之风盛行,达官高贵喜爱谁的书风就学谁,一度书法的开展进入阻滞。因为宋初几位皇帝秉承宋太祖重文抑武理念,北宋中期呈现“与士大夫共治全国”的局势,文人的社会地位空前进步,文学艺术逐渐进入全面的昌盛时期。
苏东坡作为文人士大夫,在政治上是有报效国家的情怀的。但在新党执政时说新政欠好,旧党当权后,又说新党好的当地,为新旧两党所不容,显然是没有政治才智的。但他在文学上的才干无人能与之比肩。既写得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创始豪宕一派,也写得出“十年存亡两苍茫,不思量,自难忘”的婉转情怀。被贬居黄州时,以《寒食诗》诉尽苍凉,再贬惠州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却怡然自乐。
苏轼《黄州寒食帖》高清版03
黄山沟说“苏东坡以天分解书,善书乃其天分。”。康熙说“论者谓宋四家书,皆从颜鲁公,然亦其天公高出一时,神明改变于古人耳,实不尽拘于成法也。顾其(苏东坡)生平所书,以跌荡取势,以雄秀取态,殆改变于古,而不专心于颜者”。
苏东坡作为宋四家之首,倡议的一代新书风,张扬文人特性,人生的崎岖,对世事的感悟,这一切的或悲愤、或高兴、或平缓的文人胸襟也都体现在了他的书法上,也成果了“苏字”的艺术风仪丰腴跌宕、阔意单纯,正印“字如其人”的论说。
三、苏东坡书法中的“意”是怎么让翰墨线条发生改变的?该怎么了解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