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长路“全副武装”准备进入方舱医院采访。受访者 供图
参加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王长路在人民大会堂前留影
“与其说表彰,更像是纪念。这次会议让我从全景上看到抗疫斗争伟大成果的来之不易。”参加完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的第二天,王长路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场聆听总书记的讲话,让自己的思绪飘回湖北,永远不会忘记这段需要在房间设置隔离区、每天七步洗手、浑身洒满酒精、随时戴着口罩的采访经历。
先后5次率队进“红区”
采访一定要到现场、去一线,是记者的本分,更是王长路一直以来对自己的职业要求。
2008年年初,王长路放弃春节休假,在京珠高速公路采访报道南方冰雪灾害,“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他又投入到抗震救灾报道中。他说:“作为一名记者,有事如果不在现场,我会有很大的失落感。”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王长路一直带领报社夜班团队坚守后方。得知前方采访力量不足,王长路主动申请去湖北“增援”。2月14日,作为中国妇女报社武汉战“疫”报道组前线负责人、临时党支部书记,王长路毅然踏上南下的列车。
疫情下的湖北,被病毒感染的地区被称为“红区”。“红区”既包括轻症患者所在的方舱医院,也包括重症患者所在的隔离病房。王长路带领采访组先后5次进入“红区”。
在武汉客厅方舱医院,他近距离记录护士的工作,与患者面对面交谈,完成《方舱 生活未停下》的视频报道。在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结束在隔离病房3个小时的采访,衣服早已被防护服下的汗水浸透,眼睛周围也被护目镜压伤。“比起长时间在里面工作的白衣战士们,这不算啥。”他说,“只有身处现场,才能采访到真正的新闻。”
每天都要跟患者接触,王长路笑称记者是最危险的“密接人群”,不过报道组提前做了预案:万一感染,索性进方舱开直播,只要不是重症,工作不能停。
在武汉、黄冈43天连续奋战,王长路采写的50余篇各类稿件,受到各界广泛关注,7件全媒体产品网络浏览量超过百万,2件作品浏览量超过500万。
细节展现新闻力量
“在患者颈部切出一个1厘米左右的创口,让内径7.5毫米的硅胶管撑起患者的呼吸道。”“一台以往最多不超过5分钟的手术,让这位45岁的‘一把刀’保持着90度弯腰姿势,在床边做了近15分钟。”
隔着玻璃墙,穿着两层防护服的王长路见证了这场高浓度病毒气溶胶“瞬间千倍级”喷发的特殊手术,将所见写成《气切小队:生死一刀间》。
放弃过度的情感渲染,摒除生硬的提问回答,王长路选择用一种目光伴随、视角变化式的写法,用细节还原整体的新闻场景,通过对医生工作状态的记录,将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化为真实的抗疫故事,展现抗击疫情前线伟大的奉献与牺牲精神。
“文字展现画面比不过视频,但文字的力量在于可以写出那些摄像头拍不到的细节。”王长路表示,希望在稿件中给大家传递科学知识,增加对新冠肺炎治疗的了解,增强攻克疾病的决心与信心。
因为对细节的关注,王长路看到一线医护人员出病区后会把当天的袜子丢弃,因为没有多余的袜子,光着脚在隔离病房忙碌的样子。
2月26日,王长路带领报道组在《中国妇女报》官方微博发起募捐,2月29日凌晨,第一批袜子抵达武汉。
“太好了,有袜子了。”医护人员拿到袜子的笑容令人动容,通过现场采访了解到医护人员细微的需求,力所能及地去解决,王长路感到十分欣慰。
《白衣战士收到袜子啦!》视频引发网友共鸣,这也让王长路感叹,在高强度报道节奏的考验下,文字思维与图像思维转换的融媒体报道能力得以提升。
记录女性抗疫群像
“4.2万援鄂医务人员中,三分之二都是女性,女性医务工作者是我们报道的重点。”王长路告诉记者。
令他印象深刻的是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医学影像科副主任张笑春,她也是第一个公开提出以CT影像作为诊断新冠肺炎主要依据的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