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存昕以诗为媒 分享中秋故事

2020-10-02 03:59:53 作者: 濮存昕以诗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朝诗人张九龄《望月怀远》中的这句诗成为第十二届“诗意中国”中秋诗会的主题。9月30日晚的这场中秋诗会由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区委宣传部、中华世纪坛管理中心、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共同举办。著名表演艺术家濮存昕、吴京安,琵琶演奏家吴玉霞等参与了诗会演出。

诗会的第一单元为“花好月圆”。第一个节目始于李白的《静夜思》,朗诵者来自于天成语言艺术中心的孩子们。随后他们依次朗诵了《竹里馆》《山居秋暝》《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望月怀远》。以童声来赋古诗,主办方以此举体现传统文化在中国新一代中的传播。

接着,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濮存昕带着孩子们朗诵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古词佳句以长者领读、孩童跟读的方式呈现于观众面前,此举似乎寓意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序。

吴玉霞的琵琶曲又将舞台时空从宋朝拉回了唐朝。一曲《春江花月夜》作伴,朗诵者刘晓翠将张若虚的这首被赞“孤篇盖全唐”的初唐诗演绎得淋漓尽致,使观众不得不感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在“花好月圆”单元,还有罗巍朗诵的古诗一组《登高》《秋词其一》《秋凉晚步》,以及吴玉霞、吴琳和刘蕾演奏的民乐三重奏《顽童》。

此次中秋诗会,并非只有“花好月圆”的传统意境,适逢国庆,也有歌颂“我的祖国”的当下情怀。表演艺术家吴京安朗诵李瑛《我的祖国》,表达游子对祖国的思念与热爱,配以沙画,又体现出新中国建设的成就。

最终,春妮与濮存昕朗诵的《中国英雄与中国力量》将诗会带入了高潮,现场观众在诗会结束前感受到了中国人克服百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在演出前,演员们接受了北京青年报记者的采访。

濮存昕在谈到中秋节的时候,尽管没有说出特别令他难忘的事情,但是他提到了自己做知青时回到家时的情景,以及当自己年长后在中秋想到家人时的心境。他表达了希望所有劳动者在这一节日里与祖国、与家人、与亲人能够“在一起”的祝福。

吴京安在提到思乡和乡愁时表示自己其实并不太在乎“形式”,“关键的是在心里头要有,时时刻刻要有对家人的这种牵挂”。

关注

中秋品诗赏文创“非遗”

世纪坛剧场内,诗意盎然,剧场外,文创、“非遗”艺术展览引人入胜,令观众驻足。

展览分为两区,一边是非遗以及文创展区,一边是篆刻艺术展和冬奥剪纸艺术展。邓榕榕是一位民间剪纸艺术家,北京获得冬奥会举办权后,她便萌生了用剪纸艺术表现冬奥冠军和冬奥会的想法。此次展览,她带来的作品既有冬奥和冬残奥冠军的头像,也有展现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多个比赛项目的图案。在这些作品的底部,邓榕榕还剪出了雪娃娃的造型,她说这是因为国家号召冬奥从娃娃开始抓基础。

除了剪纸,展览区还有刺绣展示、纸艺术展示等。而最为吸引人的是中华世纪坛篆刻作品展示。展台上展示着包括陶瓷、亚克力、树脂等多种材料的印章,同时还摆放了大量中小学生的作品。工作人员称,采用这么多材料,是因为他们在推广大众篆刻的理念,让爱好者不受材料和篆刻手法的限制。

此外,他们还利用电脑软件,让学生们在电脑上设计,通过激光篆刻机来制作,“我们更加注重的是设计理念”。文/本报记者 郭佳

摄影/本报记者 王晓溪

统筹/满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