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播出了一台关注留守儿童的晚会——《春暖2012——特殊家长会》。晚会上,一个叫唐金梅的女孩令很多人动容。唐金梅家住松桃县鸡爪村,当时5岁的她对上学有着强烈的渴望,只要有空就会越过一条河,爬过一座山,步行到鸡爪村小学听课。晚会现场,听完唐金梅的故事,时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卢迈走上台去,承诺将在松桃县建设山村幼儿园,让“小金梅们”有学可上。
自2009年起,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先后在青海乐都和云南寻甸开展“一村一园:山村幼儿园计划”试点,并形成政策建议。根据基金会规划,“只要村子里有10个适龄学童,基金会就去建设一个幼儿园”。经过三年实践,“孩子们等不起”成为基金会内部共识,他们希望够在全国推广落地“山村幼儿园”。松桃成为向全国推开的第一站。
(根据基金会规划,“只要村子里有10个适龄学童,基金会就去建设一个幼儿园”。图/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
项目开始之初,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儿童中心副主任曹艳到松桃进行前期调研。当时,即使在靠近城区、公路,条件较好的村子里也没有自己的幼儿园。令她印象深刻的是一对姐弟,姐姐六七岁,聪明活泼,但双耳失聪。父母为了照顾孩子,没有出去打工,面临很大的经济压力。姐弟俩到了入园的年纪,却很难获得入园机会,缺少公益组织关注,姐姐也很难获得康复训练的机会。“在偏僻贫困的地方,孩子们非常缺乏外界的关注和帮助。而身体健康的孩子如果没有接受学前教育,未来小学阶段的发展也会有很大的问题。”
贫困地区儿童的早期发展情况不容乐观。2009年,在“山村幼儿园”试点启动之初,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委托北京大学在青海乐都进行基线调研。调研结果显示,贫困地区3~6岁儿童认知发展水平不足城市儿童的60%;语言发展水平只相当于城市同龄儿童的40%。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的追踪调查数据显示,青海省乐都区未接受学前教育的孩子到五年级时,只有19.2%在统一考试中能够超过平均分。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海克曼 (James Heckman)研究表明,学前教育相对于学校教育、成年后的各种职业教育,投资成本效益最高。学前教育对于打破贫困代际传递有着积极作用。
从100到2005
破解山村学前教育难题,最大的瓶颈在师资。
“山村幼儿园计划”多建在闲置的村小、希望小学的空余校舍、村委会、党员活动室,场地问题因此得以解决。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将有限的经费主要投入到师资建设和日常运营中。
在松桃,山村幼儿园主要到当地中职院校招聘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具有幼教相关学历或专业背景、曾在城市幼儿园工作过的年轻人。曹艳告诉《中国慈善家》,招聘来的老师基本都是松桃本地人,稳定性比较强。
山村幼儿园一方面根据国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制定教学内容,同时在教学中融入地方特色自编课程。教师培训则委托县城中的公办园进行。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向社会筹措资金,负责支付幼儿园运行费用、师资培训等。
(银岩村山村幼儿园位于银岩完小校园内,幼儿与银岩完小学生一起排队领营养午餐。摄影/本刊记者 樊朔)
根据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测算,一所幼儿园一年的投入约为3~5万元,其中基础设施部分不到20%,幼教老师补贴和培训占总成本的50%以上。在松桃,基金会为每个项目点提供每年2.5万元的经费,其主要用途为支付志愿者工资。
2014年,松桃经验在铜仁全市获得推广。时任铜仁市委书记夏庆丰牵头推动出台了《铜仁市山村幼儿园建设两年行动计划(2014—2015年)》,决定两年内在全市建2000所乡村幼儿园。两年内,铜仁市共投入财政资金1.5亿元,建成山村幼儿园2005所。铜仁市农村学前教育资源覆盖率从不足10%到实现全覆盖,解决了4万余名农村幼儿入园问题。松桃县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由2013年的59.4%提高到2016年的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