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字赚钱,这一点都比不上中国古人,不但赚钱还能赚老婆

2020-10-12 16:05:49 作者: 写字赚钱,这

古时的读书人,很是有股清高劲的,连写几个字得几文钱,都要取一个好听的叫法“润笔”。不过,生活还是离不开钱,在这股“清流”中倒真有几位敢为自己的字开价的人。

最直接的当属郑板桥。

如果简单看他的生平,有些人会难以理解。乾隆年间的进士,曾做过县令,且政绩不错。后来,来到了扬州,居然以卖画为生,难道他在仕途上混不下去了?

其实,在板桥先生考中进士前,是非常穷的。那时,他就在扬州卖画。后来,为官十年,种种黑暗,让他心中的理想难以实现。而后,他更是因为为民请赈时得罪了人,又重新回到扬州,继续卖画。

不过,郑板桥一点都不觉得此事“丢人”,他直接表示:“能看见现银非常开心,而那些赊账的都是混蛋。”那么,他是如何给自己的作品开价的呢?“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

其实,板桥先生的事例只能说是个例,是完全的商业行为。按照现在的说法,郑板桥就是专职作家或者画家。

那么,古时文人的“润笔”有无标准呢?

其实,这得看“买家”的财力以及“卖家”的实力了。

先来说说韩愈。

有些人说到韩愈时,会带着些许“轻蔑”,说他挣碑文的钱。这有什么,本就是正常的市场行为。韩愈虽出生于官宦之家,但是,境遇并不好,父兄相继去世,他的生活一度困窘,参加科举也是一波三折。后来,韩愈虽做了官,却并不太平。

有资料记载,他给韩弘写的《平淮西碑》,挣了500匹绢。这是多少钱?如果直白解释,用这钱买的米,足够100个人吃一年。有人算过,如果折算成人民币的话,按一斤大米2元计,大概就是20万。这文章多少字?1505个字。

可能这么计算更为准确,这篇碑文平均每字0.33匹绢。当时,绢一匹卖200文,也就是每字66文。那时,韩愈只是个行军司马,空衔无品级,自然无朝廷俸禄,买一斗米需要13文,还不谈其它家用。看似挣的挺多,但是,对于当时的一个无固定收入的人而言,这些收入只不过是努力通过一次行为先挣了一年的柴米油盐。

和韩愈同期,还有一个人,也写过一篇碑文,一个字价值6匹绢,是韩愈字的18.2倍。有人算过,换在现在,大概是一字2340元。

这是谁呢,文采居然盖过了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

他就是皇甫湜,曾师从韩愈。

其实,这个任务是皇甫湜本人争取过来的,当时,裴度重修福先寺,本是计划请白居易来写这个碑文,他得知后很是生气,说裴度“舍近求远”。那时,皇甫湜的官薪很是可怜,都到了快揭不开锅的地步,还是裴度请他做了个留宁府从事。

当时,皇甫湜的这篇碑文3254个字,挣了19524匹绢,折钱3904800文。那时,一品官员的一个月所有正常收入,不会超过40000文。可见,皇甫湜靠这篇碑文挣了当时一品官员至少98个月的薪俸,这很是让后人眼馋啊。

其实,这三位是有共性的,他们当时所处的环境,只能靠着自己的一技之长,挣一些开销钱。虽然,这本是无可厚非之事,但有些人解读时只会扎在钱里。甚至,连白居易都写过碑文挣钱,他给元缜写了篇墓志铭,元缜儿子给的“稿酬”很是丰厚,不光是绢,还有银制马鞍、玉做的腰带等。不过,白居易都捐给了香山寺。

如果去明朝看看,就会发现这“润笔”是一种很常态的社会现象。其实,这一点也不奇怪,只能怪朱元璋,认为他的臣子们不值钱,只开了一点点薪酬。就连海瑞闲赋家中时,并不是靠着40亩地生计,若是琼州府有人请他写文,他也是很乐意的,如:《赠史方斋升浙藩大参序》、《赠总督府洋山陵公罗旁序》等,都是溢美之文。

其实,这些古人靠文挣钱的渠道真的很窄,基本就是碑文和序。哪像如今,有点文采的,都琢磨着能否靠文章挣点水果钱。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