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来临 面对“套路”式营销 消费者需理智谨慎

2020-10-24 20:35:41 作者: “双十一”来

本报记者 赵琳琳报道

比往年活动期更长,在头部带货网红的一声声“买它、买它”中,2020年“双11”序幕正式拉开。

相较于去年令人绞尽脑汁依旧套路满满的玩法,记者发现,今年各大电商似乎并不纠结于此,而是只有一个想法——让更多消费者“买买买”,激发消费的源动力。

双十一序幕拉开

10月19日,京东举办“双11”启动会,正式对外公布“双11”玩法,据悉,“2020京东11·11全球热爱季”将从10月21日正式开启,截至11月11日为期22天。同一天,苏宁易购也发布消息称,“双11”全民嘉年华发布会定档10月26日,天猫也在20日启动发布会。

电商头部平台的接连官宣无不意味着“双11”已经正式进入倒计时。此外拼多多、唯品会、抖音、快手、蘑菇街等也悄然启动,以便能够在今年“双11”中抢占先机为自己带来更多流量和转化。

预售、秒杀、满减、现金补贴、现金红包、优惠券叠加、购物津贴、叠喵铺红包、头号京贴、补贴外叠加满减券、积分兑换金额、预付定金直减等优惠活动此起披伏,无时不刻不刺激消费者的购物欲望,触发着“剁手党”买买买的神经。

然而,却有不少商家“浑水摸鱼”薅一波羊毛,让以为当了一回“羊毛党”的消费者被当成“韭菜”。

据国内电商专业消费调解平台“电诉宝”根据历年用户投诉情况统计显示,“618”、“818”、“双11”、“双12”、“黑五”等电商大促后容易出现消费者爆发式投诉的情况,问题集中表现为:先涨后降、虚假宣传、定金不退、发货迟缓、退换货受限、信息泄露、快递延误等。

消费维权被提及

当直播带货成为各路玩家争抢的“高地”,似乎也将直播带货带入一个微妙的时刻。

可以看见,今年的直播带货已然“火”出了新高度。“双11”更是商家“标配”,目前,商家、平台和直播带货达人们都已经进入“双11”最后冲刺阶段。然而,近乎疯狂的“角逐”背后,乱象更是不可避免。

有业内人士表示,异军突起的直播带货,的确为后疫情时代经济复苏以及脱贫攻坚按下“快进键”。但也因直播平台在内容审核机制、监督管理上不够完善,让不少商家以及带货主播“钻空子”,出现商品与实际宣传不符(虚假宣传)、商品性能被夸大、全网最低价不实、商品质量难保障、假冒伪劣商品层出不穷、售后服务不到位以及消费维权难等消费者最为集中“吐槽”的问题。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盈科(杭州)律师事务所股权高级合伙人黄伟律师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双十一期间,消费者要提高对商品的判断能力,对于低价、小众的商品应当理性购买;其次,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要有取证维权意识,及时保留网红推荐图片、视频等作为证据;遇到消费维权“瓶颈”时,可以选择向消协等部门投诉,甚至提起法律诉讼。

另外,对于想往顶级主播发展的看官,黄伟表示,在成为顶级主播路上一定要做好以下三点:对于直播中的台本要熟悉,特别是广告法的极限词语在心里要有个谱儿;给出承诺一定要小心,时刻注意给自己留个可以收回的底,毕竟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一定要仔细审查与品牌方的协议,哪些话是他们要求说的,哪些是根据他们提供的素材来的,依据在哪里,不能只听品牌方口头告知。

偷换概念依旧存在

不言而喻,“双11”期间,大家之所以出现一系列的抢购行为,主要还是价格优惠,进而刺激了消费。为此,各家电商纷纷打出促销牌,秒杀、折扣、红包、优惠券、预付定金直减等不停歇,卯足了劲刺激消费者下单。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商品早已偷偷换了“身价”,商家依旧玩起“先涨后降”的套路。部分商家借促销表面让利实则清库存,甚至出现产品瑕疵。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