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从耳入:新式采耳热潮下的荆棘丛生

2020-10-25 14:37:29 作者: 病从耳入:新

制图|覃千山

由于采耳工具多是循环使用,如果上一位顾客患有真菌性外耳道炎,而技师在采耳结束后对工具消毒不到位,再为新顾客继续采耳时,就会造成交叉感染。

同时,采耳是足浴店、理发店的常见嫁接项目,这些店面的内部环境往往较为潮湿,工具在保管过程中也可能自身就滋生出真菌,并带给顾客。

记者以想尝试采耳、却担心不安全为由联系到了多家采耳机构的工作人员,对方均明确表示,在完成服务后,会使用酒精对工具进行消毒处理,让记者放心。

一位从迎松(化名)采耳培训班毕业的技师透露,采耳工具在用75%的酒精消毒后,放置在工具箱内的盒子里即可,而工具箱的存储位置也没有特殊规定。

多位医生认为,这与医院的处理方式相比,并不严格。

以医院为例,耳鼻喉科诊室通常有护士专门负责器械的清洗和维护:通常,要先用戊二醛浸泡或者用多酶清洗剂冲洗器具,或者用高温高压进行消毒,再进行无菌化存储。

不过,记者调查发现,即使工具已经提前进行过严格的消毒处理并得到妥善保管,在采耳过程中,也有导致感染的风险。

记者探访了几家采耳店,体验并观察到,技师们通常会用孔雀毛、鹅毛棒等工具,在顾客脸部和耳道间来回轻抚、刺激,而在此之前,并不会对脸部和耳道做任何清洁。

多位医生表示,这个过程很有可能将面部的微小异物带入耳内,容易引起感染。“所有工具(进入外耳道前)必须是干净的。”

此外,李爽医生补充,非医务人员在清理耵聍时,如果技术不专业,就有损伤外耳道皮肤和外耳道粘膜的风险,继而引发一系列炎症。炎症的分泌物会破坏外耳道原本偏酸性的环境,这同样有导致真菌滋生和感染的可能。

存疑的技师水平

真空的资质认定

去年11月,杜米也遭遇了一次疼痛的采耳经历。技师刚用鹅毛棒在耳道内快速旋转,杜米就感觉到了强烈的疼痛。这种疼痛感持续了几天,丝毫没有减轻,杜米从医生处得知,是由于技师不专业,造成了外耳道皮肤损伤。

在清理前,技师曾多次向杜米强调,自己从业十一年,是店里资历最老的,技术有保证。顾客们找他采耳时都“舒服得睡着了”。

据记者调查,市面上普遍存在对技师资质进行“美化”的现象,而技师们真实的技术水平,却很难查证。

一位8月底从迎松采耳培训班毕业的学员告诉记者,自己正在该品牌下属的一家店面上班。这家店在9月初开张营业,店里的技师也都和她一样,是刚从培训班毕业的学员。

当记者以顾客身份向该采耳店咨询时,工作人员却表示,店内技师们的采耳经验都是相当丰富。

去年12月,记者前往博道(化名)采耳连锁店进行体验,询问了提供服务的技师的工作时长,对方表示,自己工作两年了。随后,记者在大众点评上查找该采耳机构时,其主页显示,该技师“从业四年”。

大众点评上,该店面的主页列出了所有技师的信息。

而截至发稿日,该商户主页上已经没有这页技师的相关资料。

大众点评的客服人员称,这家博道采耳店与平台曾有合作关系,信息由商户提供并接受公司监管部门的核实,但具体如何核实,则“并不清楚”。目前,双方的合作关系已终止,因此仅提供该店面的地址、联系方式、营业时间等基本信息,不再提供“团购券”和技师资料等附加窗口。

2019年5月,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陈崇学在接受《生命时报》采访时表示,“采耳师”是民间产生的行业,并未经过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不属于正式职业。

记者联系到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下简称“人社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工作人员,对方表示不便接受采访,但向记者肯定,国家目前的确没有认证“采耳师”这一职业,因此,并不存在国家层面的认定标准。

据媒体报道,在业界,传统采耳有一套流传已久的检验标准。老采耳人在出师之前必须专门训练手指和手腕的力量,以提高采耳的精确性和稳定度,防止在采耳过程中对顾客的耳道造成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