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厨房”背后的家属故事:爱是一剂良药相信会有奇迹

2020-10-26 09:59:00 作者: “抗癌厨房”

“抗癌厨房”内,患者家属正在做饭。

17年前,一对热心的江西老夫妇为第一位癌症患者免费提供炉灶做饭;如今,每年有超过1万名癌症患者家属在“抗癌厨房”做饭,当中有丈夫照顾患癌多年的妻子、也有妻子照顾患癌的丈夫、更有子女辞去工作在医院照顾老人。对于这些癌症患者的陪护家属来说,每一天,都在经历身心的双重考验,就像一位家属所说,这是一场未知终点的“修行”。但不管前路多艰难,他都会陪伴左右。近日,几位陪伴患者抗癌的家属向记者讲述了他们的故事。

每晚设4个闹钟照看妻子

郭健夫妻俩在江西九江开着一家养殖场,养猪的同时还养鱼,这两年收入还不错;但2019年3月妻子确诊患癌后,郭健就把养殖场交给弟弟暂时打理,自己则住进医院当起了专职陪护。

进入医院,郭健当时脑子一片空白,他不知道妻子能否挺过这一关。手术、化疗、靶向治疗,每次治疗完妻子的表情都很痛苦,而作为陪护者,郭健一晚上要醒来四五次,“她有时需要上厕所了也会憋着,不想叫醒我。但我会主动设4个闹钟强迫自己醒来,定时查看她的情况。”

今年疫情期间,郭健的陪护生活被打乱了。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医院病房实行封闭式管理,即便是陪护家属也不能每天外出。郭健原本还能带着妻子到外面晒晒太阳,但疫情到来后,他也只能“困”在医院病房,这对他的身体和心理都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而作为陪护者的郭健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安抚妻子的情绪。妻子经过多次化疗后,头发都快掉完了。看着这一切,郭健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到了第二天,郭健也把自己剃成了光头,妻子见了,两人相视一笑,手紧紧握在一起。“患难见真情,经过这场大病,我知道这个老公找对了。”郭健妻子说。

陪护一个月瘦了10斤

从今年2月丈夫进入医院做治疗开始,邓萍便专门在医院做陪护。除了每天要照顾丈夫的起居之外,还要在外面为丈夫准备一日三餐。

邓萍原本在老家萍乡开着一个小超市,她丈夫今年50岁,是一名从事室内装修很多年的装修工。今年的疫情加上丈夫的癌症,让邓萍的求医之路格外坎坷。3月份刚来到江西省肿瘤医院时,医院的床位十分紧张,邓萍的丈夫被安排在病房外的走道上住了整整一个月。“那段时间我都没睡好,一个月下来我瘦了10斤。”邓萍买了一张小折叠床,每天晚上就睡在丈夫的床边。邓萍每晚要醒来很多次,早上起床时感觉整个人是懵的,但想到丈夫的病情未卜,她唯有咬牙坚持。

邓萍说,更大的压力则来自于她和丈夫的沟通。自从患了癌症后,丈夫变得易怒,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件小事,都会让他情绪失控。

邓萍把丈夫的情况告诉了医生,医生说,丈夫患上了轻度抑郁,需要心理干预,如果心理问题一直不能得到解决,会带来严重后果。邓萍如今只能耐心开导他。“我以前喜欢唱歌跳舞,现在对什么都没兴趣。丈夫每天心情好一点我就感觉很幸福了。”邓萍告诉记者。

“一场未知终点的修行”

近日,在病床上躺了一个星期的王香兰老人非要让女儿扶着她下床走走,老人说,在病床上待了太久,也没能干农活,感到很不习惯。老人家至今还牵挂着老家上饶市余干县的几亩水稻,“我们庄稼人就怕浪费粮食。”说起在农村老家的事情,王香兰老人顿时来了精神。

女儿丁雪琴已经在医院照顾王香兰1年了。王香兰的老伴已经70岁,她说,老伴种庄稼还行,照顾人指望不上,而她儿子又在外面工作。如今王香兰逢人便说,有个大病小病,还是女儿靠得住。

丁雪琴也在老家上饶市务农,老公则在外面打工,母亲患癌之后,丁雪琴顿时觉得手头紧张起来。尽管家里条件一般,但丁雪琴还是想为母亲多做一些,免得以后遗憾。

丁雪琴随后也去到医院旁边的“抗癌厨房”做饭, 每次看到女儿提着热腾腾的饭菜回来,王香兰都忍不住掉眼泪。一碗鸡蛋面条,加上老家自制的萝卜条和糖蒜,老人也吃得津津有味。“这碗面条比燕窝还好吃。”老人家笑着说。

丁雪琴是个实在人,她并没有多少怨言,用她的话说,当父母得了这种病,照顾他们对家属而言就是一场未知终点的修行。让她庆幸的是,近一年来母亲的症状已经有所好转。丁雪琴相信,爱也是一剂良药,用久了,也许就会有奇迹出现,她会一直陪伴在母亲身边。(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肖欢欢)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