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阅读在上海④|上海书画社一甲子:一笔一画间体悟古韵

2020-10-30 09:20:15 作者: 艺术阅读在上

第三,在一些重大方向性的,我们做了一定的努力但是优势还不够明显的地方要继续深化。比如说艺术文献领域,我们从1992年开始出版了《中国书画全书》。当时由于在学习的便捷性上有所限制。但现在,我觉得在古代的书画文献整理上可以做更多的工作。同时,一些还没涉及的文献,通过新10年的努力,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近代的期刊,出版。近代文献因为受西方影响,当初生成体量也是非常巨大。

《中国书画全书(豪华本)》(全14册)近10年,我们还做了与书画有关的补录项目,如曾经比较冷僻的金石学和碑帖。以前我们重视写字,却不重视版本学。但在中国传统学术中,版本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现在讲学科,但在以前是融会贯通的一个整体,很多东西都是交叉在一起的。要做好一个书画家,必须要有综合素养。所以金石学是一个很重要的综合素养的支撑。近10年,我们对日常临写的碑帖做了大量的注释、解读,这需要对版本、脉络进行研究。从这个层面上面来讲,我们在厚度与深度上,做得更大更宽了。

《中国印学年表》(增订本)此外,过去出于条件的限制,我们专注在书法本体当中。但近10年,我们出版门类比以前要大大拓展,包括综合门类的设计、建筑、文博等,围绕着中国书画核心,以中国文化为半径,基本能涉及到的中国艺术、传统艺术都涵盖了。同时,我们跟世界的联络交流有了近一步拓展,做了世界大家的出版,比如《凡·高书信全集》中文版。目前,我们在做莫奈。此外,我们也和石窟合作,出版过龟兹佛教艺术,藏传佛教艺术等。

澎湃新闻:包括对海派艺术的一些整理,因为上海本身就是中国现代艺术的一个策源地。

王立翔:是的,这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看。第一,是一种传承。前任的领导花了大量的时间去整理,如卢甫圣先生做过《海上绘画全集》,5卷本,那时体量已经算是大了。今年因缘际会,跟书协合作,出版了《海派书法家代表》系列,聚焦了重要的代表人物,这也是首次大体量的,高质量汇集演绎。因为海派本身是在以上海为主的长三角的土壤上成长起来,跟上海有着极其重要的关联。

海派代表书法家系列作品集第二,海派对近代的中国艺术史、绘画史的贡献是巨大的。所以,身在上海,作为一个专业的美术出版社,是不能忽视这个点的。所以我们后来出版《海派绘画》系列,24卷本。 然后又进行延伸,做了《海派篆刻》系列,把传统书画领域中的近代以来的重要代表进行了梳理。从学术的研究角度来讲,这些代表作形成了一个体系。

《海派代表篆刻家系列作品集》

《海派绘画大系》出版座谈会会场澎湃新闻:这些年新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作为一个出版社,你有没有感觉到一些压力、困境,你认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如何将出版书刊和当前的移动阅读时代相对接?

王立翔:近10年来,尤其是这5年来,移动端的发达远远超出我们的认识,确实给我们带来非常大的压力,包括传统出版业和期刊,都面临着巨大的传统转型。

这其中,我感觉到明显的是出版节奏加快了。以前出版业是按自己节奏做事的,现在则更需要适应读者的阅读节奏,适应读者对于阅读的新鲜感。读者对内容的更新是非常快的。如果还是抱着以我为主的方式,而不是以读者为主的方式,肯定是不行的。

对此,我们自己要有定力。因为做出版还是一个以内容为主,并非是快餐式的东西。在做传播转型的同时,还是保持品质、质量、社会价值。

当然,快速的讯息也是要做的,即使是专家也需要资讯,需要准确的消息。对于出版社来说,需要在这种需求中寻找到自己的可能性。另外,我们还要做积累工作,为了面向未来的,面向历史的工作,这是出版社肩负的使命。跟现在快速的新媒体的这种相比,我觉得这并不是冲突,而是如何运用好。